——商州區北寬坪鎮構建“三個三”機制激活基層治理效能

鎮級網格員在張河村向群眾解讀醫保繳納政策,得到群眾積極響應。
本報通訊員 姚 棟
秋日的秦嶺腹地,陽光灑在商州區北寬坪鎮的山野,張河村的農家院墻上,彩色網格圖譜清晰標注著“常住戶”“外出戶”;全脈村的河道邊,網格員正低頭記錄著水毀河堤的詳細數據;寬坪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里,村黨支部書記和網格員圍坐一圈,桌上攤開的《民情民意收集表》記滿了群眾訴求……
這一幅幅融于山野間的治理場景,正是北寬坪鎮以網格化管理激活基層效能、繪就鄉村善治畫卷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北寬坪鎮黨委立足鎮域人口分散、地形復雜的實際,構建“三級網格、三類辦理、三項保障”的“三個三”網格化管理機制,用“小網格”托舉“大民生”。
一線“勤務員” 織密責任網絡
“任大爺,您的醫保我幫您弄好了,以后有啥問題直接打我電話!”不久前,鎮級網格員李莎莎來到農興村獨居老人任小軍家中,一邊熟練地操作手機完成繳費,一邊在“入戶紀實簿”上記錄老人的生活需求。這樣的服務場景,在北寬坪鎮87個網格里每天都在發生。
為破解山區治理“半徑大、響應慢”的難題,北寬坪鎮黨委構建“鎮黨委統籌、網格中心調度、村(社區)協同”三級網格化治理架構,將全鎮4310戶14323名群眾精準劃分為87個網格,實現“1名鎮級網格員+1名村級網格員”包抓全覆蓋。
“我們建立網格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人口流動、產業發展等實際情況,及時補充、更換網格員,優化網格劃分,確保管理觸角不缺位。”鎮級副網格長劉澎濤介紹。
同時,該鎮還制定了《鎮級網格員職責任務清單》,明確網格員基礎信息采集員、社情民意聯絡員、重點人群管理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等“七大員”核心角色,細化“每月走訪一遍重點人群、每季度覆蓋全部群眾”的走訪標準,讓網格員“干什么、怎么干、干到啥程度”一目了然。
從獨居老人炕頭的養老認證,到動態調整中緊跟群眾需求的網格邊界,北寬坪鎮的網格隊伍,不是單打獨斗的個體,而是串聯起鎮、村服務觸角的“毛細血管”,讓“全覆蓋、無缺位”的治理承諾,變成了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網格員成為群眾身邊隨叫隨到的“勤務員”。
黨群“連心橋” 激活共治力量
“以前村里有矛盾,要么吵到鎮上去,要么憋在心里生悶氣。現在有了‘片區會’,大家坐在一起把話說開,問題很快就能解決。”10月9日,農興村黨支部會議室內,村委會成員和鎮級網格員就群眾反映的轄區內3條水渠有部分護邊垮塌的情況展開討論,村黨支部書記王軍龍在聽取群眾和網格員的意見后,決定立即進行實地測量和研判,及時將情況上報鎮黨委,爭取資金,進行修繕。
村(社區)黨支部是網格治理的“橋頭堡”。北寬坪鎮依托村(社區)黨支部建立“群眾吹哨、網格報到、分級響應、聯動處置”的工作機制,一般問題由網格員1日內處置,復雜問題報網格長協調站所3日辦結,重大問題報鎮黨委分流辦理,5日內辦結并反饋。
鎮黨委還將52名人大代表全部編入網格,通過“村民說事片區會”“平安夜訪”等載體,打通民意收集“最后一米”。
鎮人大代表、全脈村黨支部書記唐建國在走訪中了解到,村里部分河堤因連日大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毀,他立即在聯絡站組織村民議事,梳理形成具體建議上報鎮黨委。鎮黨委迅速對接區水利局,爭取到水毀河堤改造項目,今年9月項目完工后,徹底解決了百余米水毀河堤隱患問題,贏得村民一致好評。
“以前是‘干部干、群眾看’,現在是‘大家議、一起干’。”北寬坪鎮黨委書記謝鋒濤說,“通過村(社區)黨支部引領、網格員帶動、村民參與,全鎮形成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社區)的治理格局。”
機制“組合拳” 繪就善治圖景
“網格化管理讓咱們的基層治理真正擰成了一股繩,既能精準錨定群眾的急難愁盼,又能高效打通治理中的堵點難點。”談及網格化管理帶來的變化,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郭雙雙深有感觸。
北寬坪鎮通過健全“三位一體”保障體系,打出機制“組合拳”,在聯動協作層面,鎮黨委構建“網格+鎮屬單位+代表”協同機制,將市監所、司法所、財政所等11個站辦所力量融入網格,配套建立“民情民意收集辦理匯總表”“入戶有關事項轉辦單”等工具,實現信息收集、矛盾化解、政策落實的全流程閉環管理;在聯席會商層面,鎮黨委完善鎮村兩級議事機制,建立“網格員吹哨、站辦報到”的問題轉辦制度,分析難點堵點,統籌資源調配,落實責任單位,形成“收集—研判—交辦—反饋”全鏈條處置模式;在服務提質層面,鎮黨委規范網格員入戶走訪、問題上報、跟蹤回訪全流程管理,發放超3000張便民服務卡,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內容涵蓋政策解讀、矛盾調解、應急處置等。
如今的北寬坪鎮,治理方式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共治”轉變,服務模式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轉變,工作效能從“粗放管理”向“精準施策”轉變。人居環境持續優化、矛盾糾紛化解高效、鄉風文明浸潤人心,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