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孝竹

近期正是草莓苗栽種季,村民忙著在大棚里為草莓苗覆保溫膜。
晨曦微露,薄霧如輕紗般籠罩著商州區板橋鎮下灣村。寧西鐵路、G40滬陜高速和242國道在此交會,為這個二龍山水庫畔的村莊注入了活力。
作為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地,下灣村曾面臨綠水青山與百姓致富難以兼得的問題。然而,如今村屋白墻黛瓦、街巷整潔、連翹遍野、草莓滿棚、村民笑容洋溢——在黨旗引領下,一幅以“生態綠”托起“百姓富”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這一切變化,始于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和經濟產業轉型。
規劃引領宜居鄉村綻新顏
村莊發展,規劃先行。
“以前村委會在廢棄學校里辦公,村民發展經濟沒門路,環境也談不上多好。”村黨支部書記王紅運回憶起當初村里的情景,感慨萬千。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后,村莊規劃被提上首要日程。村里請來專業團隊,為下灣村量身定制了發展藍圖,確立了“產業致富、文旅興村”的清晰思路,并決定從村莊環境綜合整治開始。
整治從“廁所、垃圾、污水”這三大革命破題。全村完成戶廁改造480戶,修建衛生公廁2座、垃圾收集點4處,清理生活垃圾700噸。更重要的是,實施排水提升工程,鋪設排水管道8公里,修建排水溝5公里,并建起了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處理站,從源頭上守護水源地潔凈。
推進秦嶺山水鄉村建設,下灣村更是下足了“繡花”功夫。清理生產廢棄物20噸,整治“三堆”64處;對高架橋下、國道邊的臟亂差死角進行徹底治理,見縫插綠修建口袋公園2個、小果園11個;評選打造“五美庭院”57個;對242國道沿線民居進行立面改造1.3萬平方米,硬化群眾廣場5000平方米;實施危房改造33戶,并為36戶困難群眾改善了室內外居住環境。
村民柳軍利指著自家門口的小花園喜滋滋地說:“村里給種了花,我自己也添了些喜歡的,每天看著心情都好!”
村民魚建平則是小菜園的受益者:“家家建好了小菜園,想吃什么菜就在門口種什么菜,每天都是新鮮菜。”
基礎設施的短板也在加速補齊。村上修建300米防洪河堤,解除了龍王廟方向的洪水威脅;修復下西溝、曹溝、河西、石鳩河4座水毀便民橋和1000米水毀路,解決了500多名群眾出行難題;安裝100盞太陽能路燈,發展超市快遞1家,新修了功能完善的黨群服務中心。
村黨支部副書記何莉莉2016年到村上工作,一路見證著村子變化的她欣喜地說:“路通了,燈亮了,環境美了,辦事方便了,大家的心氣兒也越來越足了。”
產業轉型宜業鄉村動力足
為了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下灣村曾經歷陣痛,果斷關閉了庫區36艘游船和20家農家樂。犧牲了眼前利益,如何尋找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答案就在于綠色產業的培育。
村黨支部重新規劃,精準發力,確立了連翹、櫻桃和草莓三大特色產業,推動村級經濟向綠色、高效轉型。
千畝連翹“金銀”來。村黨支部先后組織400多戶群眾,利用四荒地、坡地規模化栽種連翹1000畝。如今,連翹已成為群眾的“綠色銀行”,每年可實現經濟收入500萬元。種植戶袁虎盈家依靠連翹,年收入已超過萬元,2023年部分精心管理的農戶收益達到3萬元。
百畝櫻桃結出致富果。針對庫區50戶群眾,村里引導發展櫻桃種植100畝。如今,櫻桃園已進入盛果期,每戶每年可穩定收入2萬元,甜美的櫻桃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草莓園里科技范足。這是下灣村產業轉型最亮眼的名片。2022年以來,村里爭取資金300萬元,發展大棚草莓,目前已建成100畝全市最大草莓生產基地。這不僅為村集體每年帶來32萬元的土地承包收入,村民還可獲得土地流轉收入10萬元,更重要的是帶動周邊群眾每年實現勞務收入50萬元。
走進草莓園,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2023年,園區進行了升級改造,修建了2000米環形產業路和2000米排水渠,實施了全面的綠化美化,將單一的種植園打造成了集生產、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園區。更引人矚目的是智慧農業的試驗與應用:自動卷簾、智能調溫、水肥自動滴灌……這些技術的采用,使園區經濟效益提升了15%。省、市、區各級領導多次前來調研,園區也成為市級、區級觀摩的樣板。
37歲的村民柯雷是草莓園的管理者。他之前在外打工,為了照顧家人,于2024年9月回來承包了兩個草莓大棚。他不僅是管理者,還是創新者,看到原有澆灌系統不利于采摘,便自己動手改造,讓大棚澆灌更順暢。近期正是栽種季,大棚里村民正忙著覆蓋保溫膜,小心翼翼地為每一株草莓苗“扣洞掏苗”。
“這樣一來既能保溫防病,果子熟了也干凈,不沾泥土。”柯雷解釋道,眼神里充滿了對豐收的期盼。
王紅運表示:“我們要繼續把草莓園做強做實,推進數字大棚建設,努力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科技示范園,把它打造成全市的特色產業精品項目。”
民生守護文明新風潤心田
產業興旺了,環境變美了,村民的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同樣被放在重要位置。村醫郝彥斌是遠近聞名的“健康守門人”,不僅本村人,連鎮上其他村乃至大荊鎮的村民都慕名而來。今年,他榮獲了“陜西省優秀醫務工作者”稱號。
走進標準化的村衛生室,郝彥斌指著“健康180醫生工作站”欣慰地介紹:“這個系統能與上級醫院同步檢查結果,能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危重病人。”依托這個智慧醫療平臺,自2024年10月以來,他已為村民提供診療服務超過1800次,與商州區人民醫院協診300多次。回想起過去只能在自家為村民看病的歲月,再看看現在這“五室”分設、設施完善的衛生室,郝彥斌更覺肩上責任重大:“條件好了,更要服務好鄉親們的健康。”
和美鄉村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村里持續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文明家庭”評選表彰,設立“紅黑榜”、用好“大喇叭”,深入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建立模范引領的長效機制。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鄉規民約,有效遏制了大操大辦、“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文明新風悄然形成。
在調解村民矛盾時,王紅運有一套“心法”:“我們的干部都是在用心、用情、用義去面對問題,用心聆聽,切身分析,依法規勸。方法靈活變通,目標就是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村民和睦是村莊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村上的文化活動更是豐富多彩,修建書畫創作基地、村級文化廣場和網絡直播室,廣場舞、社火、龍獅表演活躍了日常,書畫名家創作、網紅打卡帶來了人氣,每年舉辦的草莓文化采摘體驗節更是盛況空前,吸引上萬人來村旅游參觀。春節期間舉辦的“下灣村龍年農民運動會”,象棋、球類、跳繩、短跑等比賽輪番上演,將鄉村文旅活動推向高潮。
文旅融合也為和美鄉村注入了活力。村里組織種植菊芋、油葵、桔梗等景觀作物,栽種5公里月季,精心打造花海、云海等“下灣八景”,同樣吸引著遠方游客。2023年村上接待旅游團體10批次超千人,實現農林產品銷售收入20萬元。
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二龍山下的水庫,也映照在下灣村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從靠水吃水的舊模式,到護水致富的新路徑,下灣村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奮斗,書寫了一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