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郭永康)近年來,依托我市地處秦嶺腹地的生態稟賦與種植傳統,商州區精心培育“商州藥農”勞務品牌,推動中藥產業從“粗放耕作”向“品牌發展”,從“零散務工”向“穩定增收”跨越,在興業增收的畫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商州地處秦嶺腹地,是丹參、連翹、黃芩、五味子等多種道地中藥材的理想生長地。豐富的資源稟賦,滋養了一代代以采藥、種藥為生的群眾。但長期以來,商州藥農面臨多重困境,由于種植技術粗放、采收標準不一、市場信息閉塞,價格常常受制于人。雖有“藥鄉”之名,卻未收“藥農”之利。
在此背景下,打造具有凝聚力、競爭力的“商州藥農”勞務品牌,成為破解難題、賦能藥農增收的必由之路。
商州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統籌部署,組織聯合多部門,圍繞“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四個維度,為“商州藥農”品牌筑基。
商州區人社局牽頭,聯合農業、林業、科技等部門及科研院所,編制《商州道地藥材種植技術規范》《商州藥農采收加工技術標準》,組織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規范化種植、生態化管理、標準化采收、科學化初加工等全鏈條技能培訓,讓“商州藥農”的技能有章可循、有標可依;通過規?;M織,積極引導成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將分散的藥農組織起來,打造“合作社+基地+藥農”“龍頭企業+訂單+藥農”等模式,實現抱團發展,提升市場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積極推動品牌化認證,精心設計“商州藥農”品牌標識,制定品牌使用和管理規范,積極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機認證、為優秀藥農頒發技能等級證書等,提升“商州藥農”所產藥材的市場認可度和附加值;通過組織“商州藥農”參加各類品牌推介會,利用電商平臺、新媒體等渠道,展示藥農風采和藥材品質,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品牌建設的核心是人。“商州藥農”品牌的建設過程,也是一場藥農群體的技能升級與價值重塑。讓一部分憑經驗種藥材的“土把式”成了合作社的技術骨干,讓品牌帶來的溢價實實在在地裝進了藥農的口袋,也催生了藥材種植、田間管理、采收加工、質量檢測、電商銷售、物流運輸等一系列崗位,帶動了本地及周邊地區的多元化就業。
歷經數年的精心培育,“商州藥農”勞務品牌已結出累累碩果。品牌價值凸顯,“商州藥農”已成為高品質道地藥材的代名詞,在各大藥材市場享有良好聲譽,品牌藥農供不應求,藥企爭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產業規模壯大,在品牌引領下,商州區中藥材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集群效應初顯,截至2024年底,全區種植中藥材18.63萬畝,建立中藥材協會2個,加工企業170家,年產值97853.85萬元;就業增收顯著,在品牌引領下,直接帶動2萬余名藥農實現穩定就業和技能提升,人均年增收600元以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民脫穎而出,有效促進了秦嶺山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
青山不負勤耕者,藥香深處是匠心?!吧讨菟庌r”,不僅是一個勞務品牌,更是一個凝聚匠心、承載希望、連接未來的平臺。隨著品牌內涵的不斷深化,“商州藥農”這面金字招牌,必將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