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紀實

洛南縣古城鎮草店村

商南沁園村茶園采茶場景

恩典服飾社區工廠吸納貧困戶就業

鎮安縣云蓋寺古鎮花園小區5000戶移民搬遷點
冀新鵬
脫貧攻堅交答卷,鄉村振興再出發。
2016年以來,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和“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施策、攻堅克難,交出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圓滿答卷”。
截至2020年底,全市實現了7縣區全部摘帽、70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7.28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八個一批”政策精準落實,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25.34%降至0,區域性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商洛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了小康社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步之年。一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以及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積極克服災情、
疫情影響,聚焦“守底線、抓銜接、促振興”,堅持把防返貧致貧作為頭等大事,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創新推行“五強化五確保”工作機制,推動鞏固脫貧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
接續奮斗 強化領導夯責任
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重要論述,專題召開會議、出臺《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具體措施》,全面安排部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完成市縣扶貧機構重組掛牌,實現機構職能有序銜接、平穩過渡。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分別擔任第一組長、組長的有效銜接工作領導小組,下設8個有效銜接工作組,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分別擔任組長,堅持“半月一調度、每月一推進、每季一部署”,解決突出問題、推動工作落實。實行各級領導聯系包抓責任制,市級四套班子主要領導聯系指導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13名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包聯7個縣區,31名廳級領導聯系指導31個脫貧村,98名縣區縣級領導包聯98個鎮辦,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層層夯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對標過渡期“1+32”銜接政策,制定出臺市級行業部門政策文件48個,形成了有效銜接的政策保障體系。
創新機制 鞏固成果促銜接
市上及時研究出臺《建立五強化五確保工作機制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意見》,率先在山陽縣建成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運用大數據平臺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在山陽縣召開市、縣、鎮、村5000多名干部參加的現場會,實地觀摩、交流經驗,安排部署、全面推行。向1248個村(社區)派駐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實現了有鞏固脫貧成果任務的村(社區)幫扶力量全覆蓋。全面推行網格化、信息化動態監測,選定2.63萬名網格員,實行“人盯人”動態監測,建立“一卡兩清單”和“一簿兩臺賬”,全市共落實55880名干部聯系幫扶8285戶重點監測戶、1.06萬戶潛在風險戶和17.08萬戶脫貧戶,3350戶重點監測戶已消除風險。“五強化五確保”工作機制得到省鄉村振興局肯定并在全省推廣,并得到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報道點贊。全面開展邊鞏固脫
貧攻堅成果,邊建設秦嶺山水鄉村,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兩邊一補齊”兩年行動,打造山清水秀村美“凈美商洛”。清理生活垃圾9.43萬噸,拆除廢舊廁所1654個,道路硬化594條663.2公里,農村環境面貌明顯改善、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做實“兩業” 增加收入帶民富
全市先后投放財政扶持資金12.5億元,發展食用菌3.8億袋、茶園2.1萬畝、中藥材27.2萬畝、畜禽2326.3萬頭(只),商洛香菇入選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商洛核桃、商洛香菇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柞水木耳”等7個農產品躋身“十四運會”官方特許商品,累計71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居全國地市級榜首。柞水木耳榮獲“首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榜”,躋身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深入推進消費幫扶,認定幫扶產品1776個,建設專柜397臺、專館57個、專區71個,全市線上線下共實現幫扶產品銷售額12.48億元,帶動脫貧人口6.84萬人。積極克服災情疫情影響,擴大勞務輸出,發揮社區工廠、就業幫扶車間和公益崗位作用,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26.83萬人。2021年全市脫貧戶家庭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4.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
落實政策 聚焦民生兜底線
我市繼續堅持控輟保學“十項制度”,嚴格落實“七長責任制”、月報制,為581名重度殘疾學生全部實施送教上門,精準資助脫貧家庭和監測對象學生5.8萬名,發放資金4100多萬元,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無一人失學輟學。統籌發揮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綜合梯次減負功能,組建1019個簽約服務團隊,完成17.12萬戶脫貧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健康幫扶工作。及時將脫貧人口和監測人口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按規定納入農村低?;蛱乩藛T救助供養范圍,全市共保障農村低保對象69242戶163668人、發放資金6.57億元,保障農村特困供養人員17894人、發放資金1.59億元,臨時救助84173人次、發放資金0.9億元。
突出后扶 提升管理優服務
市上加快推進大型集中安置點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累計建設補短板項目39個,成立易地搬遷安置社區13個,建成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67個,設置服務崗位781個,實行集中辦公、民事代辦,切實解決搬遷群眾辦事難問題。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優先聘用搬遷群眾擔任保潔員、安保員、管理員、防疫員,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環境衛生明顯改善。高度重視搬遷群眾產業就業,通過加大技能培訓、有組織勞務輸出、開發公益崗位、配建社區工廠等方式,多措并舉推動搬遷群眾務工就業,累計建成安置點產業園區、社區工廠、就業幫扶車間262個,實現了4.46萬戶易地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創新推行“拓展五個渠道、創建五小社區、聚焦五項重點”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三五”機制,得到省長趙一德批示肯定,并被國家發改委在全國推廣。
規范程序 嚴管資金重績效
市上聚焦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超前謀劃項目,嚴格申報程序,全市共入庫項目5010個,其中產業項目2030個,基礎設施項目2980個。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監管跟著資金走”的原則,嚴格執行資金使用負面清單和比例要求,合理安排資金,精準使用資金,全市共投入財政銜接資金18.43億元,實施項目1841個,完成支出17.92億元。嚴格執行公告公示制度,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對2013-2020年已建成項目進行全面確權,建立管護臺賬,完善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確保扶貧資產持續發揮效益。全市共確權項目資產規模268.13億元。全面推行農村基礎設施“353”管護機制,得到副省長蒿慧杰批示肯定,被《中國鄉村振興》雜志刊發報道。
眾志成城 加快重建防返貧
面對洪澇災害侵襲,我市組織基層干部逐村逐戶核查災情,科學評估災情對鞏固脫貧成果的影響,對有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開展綜合研判,簡化納入程序,及時納入、及時幫扶,全市因災納入重點監測對象1483戶4836人。及時出臺我市《防止因災因疫返貧致貧二十條政策措施》《困難群眾溫暖過冬六條措施》,積極向省鄉村振興局爭取銜接資金1.35億元,強力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因災造成C級危房1879戶已全面完成修繕加固,D級危房1300戶已建成或保障到位1003戶,飲水受影響10.75萬戶已全部恢復供水,生活用電中斷3.74萬戶已全部恢復供電,道路損毀576公里已全部完成搶通,造成生活困難群眾2.4萬人已發放民政臨時救助794.4萬元,受災縣區均沒有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風險。
統籌協調 動員各方聚合力
我市持續深化蘇陜協作,全面加強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交流以及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科技等方面交流,開展寧商交流互訪138批次1090人次,爭取協作資金6.46億元,實施協作項目99個,招引南京來商投資企業25家,與南京共建產業園區18個、幫扶車間63個,吸納農村勞動力4337名,帶動2.5萬脫貧人口增收。積極配合中央單位開展定點幫扶,直接投入資金2982萬元,引進資金322.79萬元,實施項目40個,采購幫銷農副產品2196.68萬元。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幫扶,直接投入資金1.35億元,引進資金2億元,實施項目1296個。大力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動員398家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投入資金2.7億元,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注入了新的活力。
嚴督實導 直面問題抓整改
在全市健全常態化督導暗訪機制,堅持綜合督導、專項核查、定期明查和隨機暗訪相結合,先后開展“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回頭看專項行動、市級領導赴縣區明察暗訪等活動,排查存在問題,堵塞風險漏洞。聯合市委組織部、市紀委監委、市委(市政府)督查辦,每月對全市鞏固脫貧成果工作開展聯合暗訪督導,及時將發現問題通報交辦、跟蹤督辦。對標對表后評估要求,以到村“六查”入戶“六問”為抓手,聚焦家庭收入、“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等核心指標,組織3萬多名干部,集中開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基層落實周活動,實行“一日一調度、一日一報告、一日一反饋、一日一通報”制度,走訪群眾63.84萬戶,排查整改問題3544個。集中組織開展2018年以來各級各類各渠道反饋問題整改“回頭看”,對整改到位的,查看成效、完善資料;對整改不徹底的,舉一反三、健全機制;對正在整改的,強化舉措、掛牌督辦,目前全市8批次66個問題已全部整改到位。
黨建領航 轉變作風上水平
全市上下牢牢牽住黨建領航這個“牛鼻子”,縱深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大力實施“歸雁計劃”,建立鎮、村黨組織與外出創業、經商人員定期聯系制度,健全完善鼓勵機制,動員外出創業經商人員返鄉擔任村干部,推動“人才回歸、創業回鄉、資金回流”,確保實現“引回一人、振興一村”目標。扎實開展“提士氣強擔當建機制促發展”作風建設,倡導“勤快嚴實精細廉”作風,深入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不斷強化正風肅紀,創新推行“十個一”晨讀制度,進一步促使鄉村振興干部增長才干、轉變作風、推動落實。全面推行一周一學習、一月一授課、一季一輪訓“三個一”培訓制度,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央、省、市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有關政策、強農富農政策等“應知應會”內容納入培訓體系,按照分級負責、分層培訓的原則,采取“線上+線下”的靈活多樣的方式,分層級組織對黨政領導、行業部門、幫扶力量、村組干部等各級各類干部開展鄉村振興業務培訓,舉辦各類培訓班873場次,培訓干部4.18萬人次,全面提升了各級干部履職能力和工作水平,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鞏固成果、接續奮斗,有效銜接、勇開新局。秦嶺腹地,商山巍巍,丹水湯湯,處處響徹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號角,全市干部群眾一道為“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寫下了生動的注腳,正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