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楊建東
秋日的鎮安縣青銅關鎮東坪村,深山層林盡染,一陣清脆的鹿鳴穿透山林,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循著聲音望去,占地千余畝的梅花鹿養殖基地里,58歲的李加成正忙著檢查鹿舍,56歲的妻子王興珍則在一旁調配飼料,90頭梅花鹿或悠閑踱步,或低頭食草,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再有幾年,就能實現300頭的養殖目標了!”看著眼前的景象,李加成的眼中滿是期待。誰能想到,這位如今的“鹿司令”,曾是在山西煤礦摸爬滾打27年的工人,后來又在西安大明宮商圈把家具和家裝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2017年,因家中老人需要照料,李加成和王興珍毅然放棄西安的紅火事業,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東坪村。起初,夫妻倆嘗試過藥材種植,但始終覺得“少點前景”。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加成想起在山西煤礦認識的一位朋友——對方在東北鹿鄉鎮養殖梅花鹿,效益十分可觀。“咱鎮安的山林環境好,說不定也適合養梅花鹿!”這個念頭,讓他找到了新的方向。
為了把想法變成做法,夫妻倆專程趕赴東北“取經”。那段日子,他們白天跟著當地養殖師傅學實操,從梅花鹿的日常飼喂到繁育管理,每一個細節都記在心里;晚上回到住處,又熬夜查資料、做筆記,把養殖技術要點梳理成冊。“東北的模式成熟,但咱這兒氣候、環境不一樣,不能照搬。”王興珍說,經過大半年的學習和摸索,夫妻倆從門外漢變成了懂技術、會管理的行家里手。
2018年,李加成夫妻倆投入2000多萬元,在家鄉建起了標準化梅花鹿養殖基地。基地里,專業的飼喂設備、疫病防控設施一應俱全;更貼心的是,他們還規劃了旅游觀光步道和康養體驗區,同步配套了鹿茸、鹿血等保健產品加工車間,走出了“養殖+旅游+康養+加工”的融合發展路。
“項目能順利推進,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李加成感慨地說,作為鎮安縣重點產業項目,政府投入300萬元修建了一條產業路,直接通到基地門口,徹底解決了飼料運輸、產品外運的難題。而這份“支持”,也被夫妻倆轉化成了帶動鄉親致富的“動力”——如今,基地常年吸納6名固定工人、20多名臨時工就業,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穩定工資。
“在這兒上班,既能照顧80歲的老母親,又能供兩個孩子上大學,一年能掙4萬多元,日子踏實多了!”村民馮方林一邊清掃鹿舍,一邊笑著說。30多歲的李興鋒也曾因家境貧困遲遲沒能成家,如今在基地務工攢下了積蓄,“現在有人給介紹對象了,多虧了李大哥夫妻倆給咱提供這么好的機會!”
更讓李加成夫妻倆欣慰的是,女兒李晉的“回歸”。作為西京大學畢業生,李晉曾在西安有份不錯的工作,看到父母在家鄉把梅花鹿產業做得有聲有色,她毅然辭職返鄉,成了基地的“代言人”。“爸媽的堅守特別打動我,家鄉的產業需要年輕人添把力。”如今,李晉經常通過網絡直播,向網友展示梅花鹿的養殖過程,推廣基地生產的鹿茸等保健產品,“現在養殖規模還不算大,線上只能接少量訂單,等以后規模上去了,肯定能讓更多人知道咱深山里的好東西!”
眼下,基地的七層培訓大樓已經封頂,樓內不僅設有產品展示區,還專門規劃了培訓大廳。“以后這就是免費的技術培訓基地,要把養殖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鄉親們。”李加成說,他們正在規劃“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想讓有意愿的村民都參與進來,一戶養個300頭左右,我們全程提供技術指導,還簽訂收購合同,讓大家沒風險、能賺錢。”
按照李加成的規劃,等“基地+農戶”模式全面推開,這個梅花鹿養殖項目年產值有望達到2000萬元,利潤近千萬元。從煤礦工人到企業家,再到返鄉創業的“領頭雁”,李加成夫妻用堅守與擔當,讓梅花鹿在深山里安了家,也讓共同致富的種子在東坪村扎了根。
夕陽西下,深山里的鹿鳴再次響起,這聲音里,藏著東坪村的生機,更藏著鄉親們對好日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