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來自栗鄉鎮安的“養老答卷”

俯瞰鎮安縣城,一山一水皆入畫。近年來,鎮安縣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文旅基礎,積極探索“旅居+養老”融合發展模式,成功入選全省首批旅居養老試點單位,讓“宜游、宜養、宜居”成為新的城市名片。

△樂歡格智慧養老中心在端午節舉辦“釣粽子”活動,老人們凝神操作,巧手垂釣,在趣味互動中樂享佳節溫情。

△在云起樂歡格小院,老人們正圍坐對弈,在棋盤的方寸世界里休閑互動,樂享愜意的養老時光。

?在聚秀山莊酒店,老年人身著戲服,在中式裝潢的古韻中體驗戲曲妝造帶來的快樂。

▽大坪鎮區域敬老院內,護理人員正組織老人開展慢走鍛煉活動,讓老人在運動中享受健康與幸福。

?聚秀山莊酒店內,老人們圍坐一堂,或拍手或歡唱,在溫馨的環境中以歌會友,其樂融融。
本報記者 馬澤平 馬 姜 劉佳樂
10月23日,晨曦初露,當第一縷朝陽溫柔地灑落在栗鄉鎮安的山巒之間,永樂街道新城社區濱河佳園老年助餐點里,粥香陣陣。83歲的曹洪山和幾位老鄰居圍坐一桌,一邊吃著可口的早餐,一邊聊著家常瑣事。
不遠處,樂歡格智慧養老中心內,院長方培與工作人員正陪伴老人們一起乘電梯下樓鍛煉。他們輕聲叮嚀,穩穩攙扶,每一位老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微笑。
同一時刻,大坪鎮區域敬老院的護理員們已開始新一天的忙碌。他們為失能老人輕柔翻身、耐心擦洗,每一個動作都細致入微。
這些平凡而溫暖的場景,正是鎮安縣養老圖景的真實縮影。面對日益嚴峻的“銀發浪潮”,在秦嶺深處的這片土地上,政府、慈善組織、企業與社會志愿者共同編織起一張細致溫情的“暖巢”,讓每一位“夕陽紅”都能在此安享有尊嚴、有品質的晚年,在歲月的金暉中被溫柔以待、被愛包圍。
從“有”到“優”,區域敬老院托起幸福晚年
“以前在家吃飯沒個準點,常常饑一頓飽一頓。現在可好了,一日三餐頓頓準時,只要你想吃,天天都有肉。”談起在大坪鎮區域敬老院的生活,73歲的王存福非常滿意,“這里有空調,冬天再也不用挨凍了;最方便的是有洗澡間,不用像以前那樣燒水倒進盆里將就。”
王存福是大坪鎮小河子村五組的特困供養戶。過去,他住在交通不便的山頂上,生了病總是“小病拖、大病熬”。自從入住敬老院后,他的生活煥然一新:每周有體檢,小病有醫生到院里診療,大病則能確保救護車及時接入醫院。更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這里有護理員幫忙清洗衣物,有人陪我們聊天、下棋、鍛煉,還為我們過集體生日,比一個人守著空房子強多了。”
“這幾年,在政府主導下,我們對敬老院進行了整體提升,完善消防安全和適老化基礎設施,配有專業的護理員、常駐醫生、配餐營養師。曾經不愿來的特困老人,現在主動要求入住。”敬老院院長瑚世偉介紹,大坪鎮區域敬老院目前住著80位老人,每個樓層配備3名護理員,實行10天輪換制,確保老人們得到周到細致地照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這句話在大坪鎮區域敬老院里不是口號,而是擲地有聲的行動。
2018年,龍池村發現一名患有智力障礙的流浪老人。由于無法核實其身份,公安機關立案尋親無果,最終依照嚴格程序為其辦理了身份證,取名毛小梅,使她順利享受到當地的救助政策,成為大坪鎮區域敬老院的一員。
3年前,毛小梅被確診患有食管癌,敬老院先后3次送她住院治療。在她生命最后的時光里,因難以自主進食,護理員便一勺一勺地喂她喝奶粉;院友們也主動參與照顧,輪流背她下樓曬太陽。
不久前,毛小梅安詳離世,工作人員為她沐浴更衣,換上整潔的壽裝。遵照當地習俗,敬老院集體為她送行,以最樸素也最莊重的儀式,陪她走完人世最后一程。
“我們率先整合‘散、小、弱’的鄉鎮敬老院,將原有15所敬老院優化重組為9所區域敬老院。”鎮安縣民政局局長張本華介紹,整合不是簡單地合并,而是資源與服務的全面升級。新的區域敬老院統一標準,健全八大類20多項制度,增設醫療室、康復訓練室、文化活動中心、理發室、淋浴室等空間,更針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實現從“生存型供養”到“生活型照料”的質變。
此外,鎮安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組織、有資質的公司等社會力量發揮專業優勢,推動分散供養人員照料服務工作向規范化、專業化、信息化方向邁進,為分散供養特困對象提供更加及時、高效、專業的照護,真正讓照料服務“不離家、不離親、不離群”。
“空巢”變“暖巢”,慈善幸福家園重塑鄉村溫度
鎮安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隨著青壯年外出務工,不少村莊成了“空心村”,獨居、空巢老人的數量日益增多。“最怕生病,也怕孤單,”家住月河鎮的潘長發老人感嘆,“兒子一年回來一兩次,家里整天就我一個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如何破解這道橫亙在城鄉之間的養老難題?鎮安縣凝聚多方力量,選擇了一條合力攻堅之路:政府提供閑置房屋,慈善協會出資改造,民政部門給予定額補貼,志愿者積極參與管理,共同打造屬于老人們的“慈善幸福家園”。
走進鎮安縣月河鎮先鋒村的慈善幸福家園,猶如走進一個溫馨舒適的農家大院,浴室、客房、餐廳等設施一應俱全,老人們或在院里健身,或在棋牌室娛樂。這里由原黃家灣鄉政府舊址改造而成,前身為互助幸福院。去年,在鎮安縣慈善協會的資助下完成了全面升級,鎮上還配備了公益崗,選拔退休干部和農村公益志愿者參與管理,服務農村留守老人。
“園里基礎設施好了,來吃飯、娛樂的老人也多了,每天至少有30多人。”72歲的先鋒村慈善幸福家園園長郭志軍介紹,“路過的老人有時也會進來吃飯、住宿,我們都一視同仁。”
“我雖然退休了,但黨員的身份永遠不會退休。”郭志軍動情地說,“看到老人們臉上的笑容,孩子們健康成長,我就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這里就是我的新崗位,服務鄉親就是我的新事業。”
先鋒村二組50歲的華琴就是這里的長期志愿者之一,她不僅幫忙打掃衛生、處理文件,還發揮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長,為老人們帶去歡聲笑語。“在這里,我既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又能為老人們帶來快樂,能為他們做些什么,我心里就開心。”華琴樸實的話語中透著滿滿的成就感。
“以前自己在家做飯,買菜買米麻煩,一頓飯的成本算下來也不止四五塊錢。現在好了,既省事又實惠,味道還好。”60多歲的姚建興老人道出了大家的心聲。他和體弱的老伴如今每天都來幸福家園用餐,“既省去了做飯的麻煩,又能和老伙計們聊天解悶,這里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
尤為暖心的是,慈善幸福家園緊鄰學校,園內還專門設置了兒童餐廳和兒童關愛之家,為放學后的留守兒童提供托管服務。“孩子們在這里有專業退休教師輔導作業,還能參加興趣課堂,家長再也不用擔心他們放學后沒人管了。”郭志軍表示,在慈善幸福家園里,這種“老幼共托”模式,有效破解了農村空心村“一老一小”的照顧難題。
在鎮安縣濱河佳園小區,1500多戶居民中就有300多位老人。濱河佳園日間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員,不僅致力于讓老人享受到實惠可口的餐飲服務,還經常為老人排憂解難。耄耋之年的孫啟銀提起他們,總是贊不絕口:“那些孩子,心眼兒特別好!”老人回憶,他曾因家人證件遺失而犯難,本是件麻煩事,但工作人員卻主動攬下,多方溝通,為他家省去了不少奔波之苦。
目前,鎮安縣依托縣慈善協會,統籌慈善幸福家園、農村互助幸福院、城市日間照料中心等資源,創新探索“慈善+養老”融合模式,聯動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及慈善資源,建立社區助餐點服務網絡,90個村(社區)實現“一站多能”綜合運營。
正是鎮安縣這些點滴探索,以最低的成本,最高效地解決了老人的日間照料和精神慰藉問題,重新激活了鄰里互助的傳統美德。讓老人安享晚年這樸素的愿望,在熟悉的街巷與鄰里的笑顏中,化作觸手可及的日常。
青山綠水間,旅居養老,安放的是身更是心
在夯實基層養老保障的同時,鎮安走出了更富有前瞻性的一步——政府牽頭制定標準,引導本地企業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發展“旅居養老產業”。樂歡格智慧養老中心正是這一模式的生動縮影。
2020年,鎮安愛心企業家祝龍玉創建陜西樂歡格養老服務管理有限公司,建成占地2400平方米的智慧養老中心,引進專業團隊,構建集數據監測、視頻看護、遠程物聯于一體的智能系統。五年來,這里已為超千名老人提供了溫暖而專業的服務。
樂歡格智慧養老中心依托鎮安景區周邊環境清幽、位置優越的農家小院打造了“云起樂歡格”旅居品牌。這些小院散落在青山綠水間,既保留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又配備了現代化設施,為部分老人構建起“旅居式家園”,實現了“一院一功能、一院一特色”的精細化布局。
80歲的武九如來自天津,兩年前試住后便選擇長期留在這里。“一進院子,心里就亮堂!”他說,這里員工比親人還細心。更讓他安心的是,樂歡格旅居養老中心無障礙設施齊全,房間溫馨舒適,每一處細節都充分考慮到了老年人的實際需求。
如今,武九如在鎮安每天都過得充實愜意:清晨在庭院鍛煉,上午和老伙計們下棋聊天,下午去城里閑逛,晚上再跟子女視頻分享近況。“鎮安環境真好,連空氣聞著都是香的,跟我們天津的海風味兒完全不同!”武九如笑著告訴記者,“在樂歡格,我找到了養老最該有的樣子。”
“我們創辦智慧養老中心,就是希望養老不再是簡單的生存保障,而是有品質的生活體驗;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照顧,而是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再是生命的最后
一站,而是精彩人生的重要階段。”祝龍玉言語間充滿自豪。
旅居養老的興起,不僅有效盤活了農村大量閑置的房產資源,更通過統一客
源分配、標準化服務培訓
與連鎖化運營,推動普通村民轉型為專業的“養老管家”,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形成了養老事業與鄉村產業振興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樂歡格智慧養老中心每年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帶動人均增收5萬元。
今年52歲的李鳳琴與丈夫陳敬鋒一同在樂歡格智慧養老中心擔任護理員。家住永樂街道花甲村的她,自養老中心開業伊始便投身于此,至今已辛勤耕耘了五個春秋。經過系統性的職業技能與服務流程培訓,李鳳琴不僅迅速成長為一名專業的護理員,月收入也穩定在4000元以上。
在鎮安,像樂歡格這樣成功探索的旅居養老并非孤例。走進繡屏公園景區的聚秀山莊酒店,青山環抱、空氣清潤,幾位老人正在草坪上舒展太極,一旁的涼亭里,則傳來陣陣象棋“殺聲”。這家依托秦嶺生態優勢打造的康養旅居酒店,把“養身”與“養心”結合起來,成為不少外地老人心中的“第二個家”。
酒店不僅組織有健身操、乒乓球、太極拳等運動項目,還有書畫交流、文藝晚會、廚藝沙龍、漢服體驗等活動。武漢的張靜萍老人已經在這里住了1個多月,她笑著說:“這里每周活動都不重樣,大家一起做飯、唱歌、寫字,生活一點都不寂寞。”
豐富多樣的活動,讓“養老”不再是安靜的休養,而是充滿活力的社交與體驗,真正實現了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在這里,老人們不但找到了身心的安頓,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熱情與參與感。
“一個社會的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鎮安的養老實踐告訴我們,當真心將老人福祉置于心頭,每一抹“夕陽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霞光,安穩、從容、有尊嚴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