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西華村黨支部書記石立柱(右)在木耳基地查看木耳生長情況。
9月19日,青槐社區居民張永濤在雞舍喂雞。
金秋時節,行走在秦嶺深處的商洛市鎮安縣,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月河鎮西川村的稻田里,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云蓋寺鎮的木耳大棚內,朵朵黑木耳長勢喜人;廟溝鎮蒿坪村的桑園中,蠶農正忙著采摘桑葉;永樂鎮青槐社區的養殖場里,雞鳴聲此起彼伏……這幅多彩的豐收畫卷,正是鎮安縣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今年以來,鎮安縣以“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為重點,緊扣“四提攻堅戰”“六個做示范”重點任務,錨定特色高山農業大縣建設目標,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傳統農業煥發新生機
9月19日,走進月河鎮西川村,干凈整潔的水泥路蜿蜒伸展,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寧靜祥和,路邊金黃色的稻谷散發著陣陣清香。這個曾經受傳統農業局限的山村,如今通過精準施策,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2021年,我開始在西川村流轉土地,進行油菜、水稻兩季輪作種植,水稻已連續多年喜獲豐收。兩年前畝產在700公斤左右,今年收成會更好一些,預計750公斤。”站在自家稻田邊,種植大戶盧錫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2021年,隨著鎮安金宏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駐,西川稻油農旅融合產業園順勢而生,建設了200多畝“油菜—水稻”輪作種植基地示范區,并配備了年加工500噸精制大米生產線、2000噸油菜籽初選加工生產線以及500噸稻谷烘干存儲倉。
在產業園核心區域,由西川村集體經濟投資72萬元建成的自動化育秧工廠格外引人注目。占地288平方米的玻璃溫室種植大棚內,循環立體運動式育苗機一次可培育油菜種苗330畝、水稻200畝,有效解決了稻油輪作中的時間差問題。
“下一步,我們打算沿用‘水稻—油菜’兩季輪作模式增加稻鴨共生模式,即在水稻插秧后15天內投入同日齡鴨苗,讓鴨子為水稻除蟲、除草、施肥,避免使用農藥及化肥。”盧錫金對產業發展充滿信心,“同時引進稻田仿生鴨高科技,規范稻田鴨的行進路線和生活習慣,打造有機綠色無公害大米。”
月河鎮副鎮長姚亮表示:“月河鎮今年種植水稻230畝,預計收獲水稻200噸。同時,我們還將積極組織農戶做好油菜育苗,確保秋收秋種無縫銜接。”
鎮安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李明鈺介紹,全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2.9萬畝,擴種大豆7.64萬畝、油料2.7萬畝,糧食播種面積35.06萬畝,夏糧產量30056噸,農業機械化綜合利用率34.8%,確保糧油產量穩定。
小木耳成就大產業
在云蓋寺鎮西華村,2010年,大學畢業的余之超放棄城市發展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投身木耳產業。她成立了鎮安縣秦綠食品有限公司和高寒食用菌木耳產業協會,采取“公司+協會+農戶”模式,讓群眾通過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實現增收。
“產業振興離不開技術創新。”余之超深有感觸。2016年起,她與科研院校合作,成功研發出“秦綠高寒一號”木耳菌種,產量提高15%以上;2018年,她首創“立體塔式木耳種植架”,使菌袋可360°旋轉,節省土地30%,增產50%,并獲得國家專利。
如今,該公司有年產1000萬袋菌種工廠、530畝示范基地和冷鏈物流體系,產品遠銷西安、武漢等城市,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帶動群眾1080人。
“之前在外務工收入不穩定,也照顧不到家,現在在基地務工一年能掙3萬元。”村民余之惠高興地說,她在木耳基地工作已有3年,不僅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家庭。
西華村黨支部書記石立柱說:“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同時,通過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提高了農戶科學種植水平,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一條產業鏈織就“致富網”
在秦嶺深處的廟溝鎮蒿坪村,蠶桑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的支柱產業。
“從2017年開始,我們村在傳統蠶桑養殖的基礎上,建成了蠶絲產品深加工生產線,完成了從繅絲到絲織品深加工的產業延伸。”村民陰生芝一邊熟練地操作著機器一邊介紹,“現在我們的蠶絲被供不應求,大家干勁兒都很足。”
為更好地打造與宣傳蠶桑產業,蒿坪村還建設了桑果采摘體驗園、桑蠶文化展示中心、蒿坪研學基地,探索出了集種植、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特色發展路徑。
蒿坪村通過招商引進陜西鑫綠輝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展桑葉掛面、桑葉茶、桑葉菜等深加工產品。公司負責人劉斌超介紹:“我們生產的桑葉掛面很受歡迎,產品主要銷售在鎮安縣和西安市,在線上也開設了商城,同時解決了當地十幾名群眾就業。”
在公司工作兩年的劉堂珍說:“之前在外打工收入很不穩定,現在管吃管住每月還能收入3000多元,生活穩定多了。”
廟溝鎮鎮長張亞莉介紹:“廟溝鎮是鎮安縣種桑養蠶的主要鎮之一。目前,全鎮密植桑園4000畝、田坎桑7000畝,2024年養蠶1120張,收購鮮蠶繭56噸,總收入220萬元。今年的春蠶已發放1167張,預計收購蠶繭59噸,全年春夏秋三季養蠶2200多張,收入500萬元。”
蒿坪村的產業振興路只是廟溝鎮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廟溝鎮立足自然資源稟賦,按照“山上林藥山腰煙、山下桑菌連成片”的立體布局,興桑養蠶、烤煙種植、食用菌種植、特色養殖、農旅融合等特色產業多點開花,形成了“立足特色、聚焦鏈條、興產富
農”的產業發展模式。
畜牧業撐起增收新天地
畜牧業是鎮安縣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永樂鎮青槐社區,今年38歲的張永濤正在修繕自家房屋,旁邊的幾座雞舍里,4000多只雞“嘰嘰喳喳”叫個不停。
“我2013年開始養雞,之前因為四處打工不穩定,所以就回家養雞了。”張永濤說,“總投資40多萬元,從楊凌購買雞苗,在鎮安動物防疫中心的指導下,逐漸做大了。現在存欄4000多只雞,年出欄1萬只。”
為了解決銷售問題,2023年張永濤開始在抖音直播賣貨。“因為距離城區比較近,主要銷售對象是縣城群眾。通過直播,銷路打開了,收入也穩定了。”他笑著說。
鎮安縣畜牧中心主任羅海波表示:“我們遵循‘穩生豬、強家禽、擴牛羊、抓特色’思路,優化產業體系,推動良種繁育、標準化養殖等4個關鍵環節升級,建設標準化規模場,打造養殖重點鎮,確保畜牧產值同比增長4%以上。”
截至目前,鎮安縣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為22.6萬頭、1.59萬頭、18.2萬只和106萬只,實現肉類總產量1.61萬噸、禽蛋產量0.62萬噸,完成牧業產值5.8億元、牧業增加值3.2億元。
鎮安縣在推進農業產業發展中,注重產業鏈的延伸和融合發展。累計改造低產茶園1萬畝、茶葉產量1085噸、產值2.55億元,科學管理桑園3.5萬畝、蠶種發放5864張,新發展烤煙3.15萬畝、魔芋1萬畝、中藥材18.1萬畝、食用菌2600萬袋,水產養殖面積520畝。
“下一步,我們將聚力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這一抓手,持續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鎮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魏林說,“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聚焦茶葉、蠶桑、烤煙、魔芋、板栗、畜禽等重點產業,打造從農戶到企業、從基地到市場相互聯結的全產業鏈,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持續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