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楊建東
秋風送爽,在秦嶺深處的鎮安縣月河鎮西川村,300余畝稻田翻涌著金色波浪,自動化育秧工廠的玻璃溫室里,油菜苗已綠意盎然。曾經受困于傳統農業的小山村,如今依托“稻油輪作+農旅融合”的觀光農業新模式,讓土地生金、農戶增收,繪就出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以前種玉米、土豆,忙活一年每畝也就千把塊錢收入。現在土地流轉給產業園,我在這兒務工,兩樣加起來一年能穩拿1萬多元!”62歲的村民鄭有田蹲在稻田邊,輕撫著飽滿的稻穗,笑意寫滿臉龐。在西川村,像他這樣通過土地流轉和基地務工實現穩定增收的農戶不在少數,僅稻油農旅融合產業園就帶動當地群眾年增收10多萬元。
這場變革的起點,是2021年鎮安金宏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駐。“我們看中了西川村的古稻田資源和氣候條件,規劃建設‘油菜—水稻’輪作基地,讓農田既產糧又觀景。”公司總經理盧錫金站在田埂上介紹,兩年前水稻畝產已達700公斤,今年預計能漲到750公斤,“下一步還要推廣稻鴨共生模式,用高科技發展有機種植,讓大米賣出更好的價錢”。
稻田旁的自動化育秧工廠成了產業發展的“硬核支撐”。288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內,循環立體運動式育苗機正高效運轉。“這臺機器一次能培育油菜種苗330畝、水稻200畝,徹底解決了稻油輪作的時間差問題。”村黨支部書記胡時芳算起賬來條理清晰,“清明看油菜花海,金秋賞金色稻浪,四季有景才能留住游客”。
游客的到來,讓鄉村新業態應運而生。“五一期間每天游客超過100人,路邊都停滿了車,我趕緊把自家院子改成農家樂。”返鄉創業的晉章娥忙著添置新桌椅,她的農家樂不僅生意紅火,還請來村民幫廚,每天開出100元工資,“剛開始用小方桌招待,現在要提升檔次,跟著村里的發展勢頭干準沒錯”。
產業發展的底氣,來自全鏈條的配套保障。產業園已建成年加工200噸精制大米、300噸油菜籽初選的生產線,還有300噸稻谷烘干存儲倉,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形成閉環。月河鎮副鎮長姚亮表示:“我們既要確保300畝水稻收獲200噸的產量目標,更要把觀光農業做成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
站在即將擴建的育苗基地旁,省農墾集團駐村干部幫忙規劃著未來:“要把老舊房屋改造成鄉村院落,擴大種植面積打造‘萬畝油菜花海’,再建草莓、圣女果采摘大棚。”他的話語里滿是信心,“要讓西川村成為集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秦嶺山水鄉村,讓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
夕陽西下,稻田里的收割機轟鳴作響,農家樂的炊煙裊裊升起。西川村用一株稻、一朵花的蛻變,書寫出觀光農業帶富一方百姓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