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成 源)今年以來,商州區城關街道立足轄區15個社區和3個村的城鄉二元結構特點,以移風易俗為抓手,通過制度創新、空間重塑、激勵引導和多元共治等舉措,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文明鄉風建設路徑。
民主協商讓居民公約“活”起來。迎賓路社區針對傳統居民公約“上墻不入心”的問題,創新推出“公約大家定”模式。通過樓院議事會等平臺,組織居民圍繞婚喪嫁娶、人情往來等議題開展專題討論,累計召開9場議事會,收集87條建議,最終形成群眾高度認同的《迎賓路社區新風尚居民公約》,這種參與式制定方式讓規章制度真正成為居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
村史場館承載鄉愁記憶。東店子社區打造的集紅色教育、農耕文化展示、舊居復原等功能于一體的村史館,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館內陳列的老式農具和歷史照片,與村民議事、活動功能有機結合,既留住了鄉愁記憶,又為文明新風傳播提供了新陣地,讓傳統空間煥發新的生機。
“愛心銀行”創新激勵機制。城關街道推行“積分存折”制度,居民通過遵守公約、參與志愿服務等文明行為獲得積分,可在社區“愛心銀行”兌換實物獎勵。迎賓路、名人街等社區已實現有效兌換50多次,這一舉措將無形的文明善行轉化為有形的激勵,形成了“文明行為—積分累積—實物激勵—更多參與”的良性循環。
多元共治構建育人網絡。張坡、名人街等社區充分發揮協同優勢,聯合市家教協會、市巾幗志愿者協會等組織,持續開展“小手拉大手 共創文明城”系列活動。通過宣傳移風易俗知識、簽訂倡議書、舉辦家庭教育講座等方式,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