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 蝶
務工人員將泡好的黃豆撈出,準備打漿。
在機械化、標準化食品占據市場主流的今天,商州區三岔河鎮七星村“90后”青年劉祥,卻憑著一塊手工鐵鍋豆腐,走出了返鄉創業的新路子。他用現代理念喚醒古法技藝,讓秦嶺山溝里的豆香飄向山外,不僅實現個人創業夢,還帶動鄉鄰增收,成為鄉村振興浪潮中一道鮮活的風景線。
10月15日,走進七星村司馬溝,一塊紅色“三岔河鐵鍋豆腐”的招牌格外醒目,循著招牌走近,劉祥的家庭式豆腐廠房寬敞明亮,工人正忙著分揀黃豆。“原材料很重要,不能有壞的豆子,每一顆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眼前這個高高瘦瘦、談吐間透著干練的劉祥,與傳統農民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
幾年前,從大城市返鄉的劉祥,不甘心只做普通農戶,便四處調研家鄉的產業潛力。七星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鎮上老人手工做的鐵鍋豆腐,口感綿密、豆香濃郁,卻局限于“自產自銷”。“現在城里人越來越追求健康原生態食材,咱這傳統鐵鍋豆腐自然醇香,不含人工添加劑,要是做成品牌,肯定有市場!”這個念頭,讓他下定決心深耕“豆腐事業”。
為學好傳統制作豆腐技藝,劉祥花了大半年時間,跟著村里老人反復琢磨;同時,他又跳出“老路子”,將工業化制作豆腐的機器磨子引入廠房,替代傳統石磨,既提高效率,又避免石磨雜質影響口感。“很多工業化豆腐沒了豆子本身的香味,我要做的是‘用現代方式守好傳統味道’。”劉祥說。
2023年6月,劉祥的“三岔河鐵鍋豆腐”正式投產。從選豆時挑揀顆粒飽滿的黃豆,到泡豆時精準把控水溫時長,再到煮漿時掌握火候、點鹵時拿捏鹵水用量,每一道工序他都親力親為、反復試驗。他堅持保留“鹵水點豆腐”的傳統特色,還巧思利用當地香菇產業廢棄的菌袋作鐵鍋燃料,既環保又降低成本。“傳統豆腐的Q彈口感,是工業化豆腐比不了的,安全健康的食物,現在人就認這個!”劉祥對自家產品充滿信心。
短短兩年多,劉祥的鐵鍋豆腐憑借過硬品質,成了鎮上紅白喜事席面、黑龍口豆腐攤位的“固定供貨商”。面對客戶提出的“讓豆腐更筋道些”“豆香味更足一些”等建議,他從不敷衍,每收到一條意見,就把做豆腐流程重新走五六遍,直到找到改良方法。“客戶的需求,就是咱改進的方向,做食物就得憑匠心。”如今,他的豆腐工廠年產量約11萬公斤,年利潤超20萬元。“豆腐保質期只有3天,現在主要是‘按單生產’,先把白豆腐做精做穩。”劉祥的妻子笑著補充,她雖不會做豆腐,卻始終是丈夫的“后盾”,幫著考慮經營細節、鼓勁打氣。
劉祥的成功,不僅是個人的創業故事,更激活了村里的增收活力。目前,他的工廠固定帶動3戶附近群眾務工;每到臘月忙碌季,還會臨時增加崗位,最多時能吸納七八名村民就業,大家在家門口就能掙到穩定收入。更可喜的是,在他的帶動下,附近已有一戶村民也跟著做起了手工豆腐,形成了“一人創業、眾人跟進”的好勢頭。
從大城市打工人到鄉村“豆腐郎”,劉祥的轉身不是“躺平”,而是帶著智慧與勇氣的“向上生長”。他的經歷印證了:鄉村振興的天地廣闊,只要有想法、肯實干,古老手藝也能煥發新生,樸素食材也能變成帶動發展的“金疙瘩”。而這朵在鄉土間綻放的“創業之花”,更成為無數返鄉青年用奮斗書寫青春、用擔當回報家鄉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