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忻州10月24日電 題:黃河入晉第一村老牛灣:“農文旅”賦能,讓村民吃上“旅游飯”
作者 劉小紅
10月24日,深秋的涼意愈發濃重,山西省偏關縣老牛灣風景區在天氣轉涼后,游客數量逐漸稀落起來。此時,老牛灣村村民呂慶文正忙著對開辦的民宿、飯店進行最后的整理,將桌椅擺放整齊,準備關門歇業,回縣城過冬。
15年前,當老牛灣村開始發展旅游業時,呂慶文便放棄縣城的工作,返鄉開起了農家樂。自此,每年4月到10月底,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忙碌的經營中,精心打理著民宿和飯店的每一處細節。如今一年下來,呂慶文靠民宿和飯店能賺30萬元左右。呂慶文的經歷,正是老牛灣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成果的生動縮影。
黃河與長城的“牽手”之地,孕育出獨具魅力的老牛灣村。劉小紅攝黃河與長城的“牽手”之地,孕育出獨具魅力的老牛灣村。作為中國傳統村落、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近年來,老牛灣村以“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深度挖掘自身資源優勢,推動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從環境整治到農旅體驗打造,從文化傳承到產業創新升級,老牛灣村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的振興之路。
環境整治
近年來,老牛灣村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突破口,累計清理各類垃圾2400余噸。同時,有序推進除草整壟、樹木種植、庭院美化綠化及黃河沿線污水治理等工作。
為激發村民參與熱情,將人居環境整治與創新推行的“333”工作法、“星級文明戶”評選相結合。如今,村內主干道路全部硬化,自來水入戶率達100%,農村電力布局合理,光纖網絡通信建設完善,移動聯通入戶全覆蓋,清潔取暖比例達30%,污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500噸,農村生活垃圾實現日產日清。2023年,總投資1.2億元的老牛灣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全面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提升景區基礎設施水平。
農旅融合
老牛灣村憑借獨特的地質地貌,具備發展旅游產業的天然優勢。通過整合旅游設施、要素和產業,打造了集生態農業、觀光旅游、休閑采摘為一體的農旅融合體驗園區,帶動一批農戶投身旅游餐飲服務業。
作為中國傳統村落、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老牛灣村深挖自身資源優勢,推動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劉小紅攝按照偏關縣“三綠”發展布局思路,老牛灣村聚焦農旅融合,加快傳統農業向農旅產業轉變。據了解,該村實施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流轉集體土地600余畝,通過荒坡及撂荒地整治利用開展旅游路沿線彩化,打造“農田花海”體驗項目,新建觀光采摘大棚3座,引進魚菜綜合種養系統2套,打造戶外研學基地。不斷做強“吃、住、游、娛”,發展農家樂33家,成立水上游船娛樂公司1家,引進一餐飲集團,投資5300余萬元打造“老牛灣”品牌冰滴醋釀造展示及高端民宿項目。目前,老牛灣村已成為偏關縣集休閑度假、旅游觀光、拓展運動和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網紅打卡地。
依托生態優勢,老牛灣村推動“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不僅豐富農家樂、鄉村民宿等旅游業態,還推出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研學實踐等鄉村旅游新項目。持續加大對長城、古堡等文物的日常巡查和管護,2022年投資70余萬元對老牛灣望河樓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在傳統種養殖產業方面,老牛灣村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引進“魚菜共生”設施觀光農業系統,帶動周邊村民就近就業。
文化傳承
老牛灣村因長城黃河握手而聞名,圍繞“黃河”“長城”兩大元素,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以走西口水路碼頭、明代軍事防御等為核心文化吸引力,推進營銷宣傳工作。文化保護傳承方面,該村采取保護與活化利用、傳承與傳播并重思路,提高文化的展示展陳空間、拓展傳播渠道,提升文化的傳播力與感染力,獲得廣大游客對黃河、長城文化的廣泛認同。
如今,老牛灣村的休閑觀光農業和文旅產業已成為特色。劉小紅攝據悉,老牛灣村以文旅康養為主導,租賃14戶249間農家樂,實施文旅融合振興集體經濟項目。酒店一期建設改造3套院落、55間客房、2個餐廳和1個接待大廳,以“一院一品”為核心理念,深度挖掘偏關濃厚的長城文化、黃河文化及民俗文化,形成長城、黃河、農耕、剪紙、戲曲、親子六大主題,打造獨具特色且功能完善的綜合型旅游度假目的地,有效提升文旅品質及接待能力,加快推進文旅康養產業開發型美麗鄉村建設。
如今,老牛灣村的休閑觀光農業和文旅產業已成為特色。2023年,老牛灣村獲得“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農家樂特色村”雙稱號。未來,老牛灣村將繼續深耕農文旅融合,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