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艇連檣,商賈云集。在丹鳳縣丹江邊,矗立著一座座會館建筑群,包括船幫、馬幫、青瓷器幫、鹽幫會館等十二大會館。丹鳳會館群不僅見證了丹江航運的鼎盛歲月,也凝聚了古代建筑、雕刻、民俗等多種文化精華,彰顯著獨特的歷史價值與藝術魅力。
  金秋時節,在丹鳳縣龍駒寨街道丹江北岸,一座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年的船幫會館莊重典雅,錯落有致。青磚黛瓦間浮動著時光的印記,其千姿百態的木雕藝術每天都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挺震撼的,這些建筑上的一些雕刻、一些花紋別具一格,讓人感受到古時經濟繁華的盛況。”來自西安的游客王笑嫣興奮地說。
  會館內,這座被當地群眾稱為“花廟”的戲樓古樸而又華麗,格外顯眼。作為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戲樓之一,“花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其精美的木雕藝術,還在于整座戲樓采用榫卯結構,未用一根鐵釘。此外,戲樓的第二層戲臺沒有木柱支撐,而是以巨木構成多角形構架相疊,堪稱中國木結構建筑中的璀璨瑰寶。
  丹鳳縣博物館解說員王婷介紹:“在戲樓的屋脊和飛檐上有多條彩龍,主要由彩色瓷片鑲嵌而成。這些瓷片都是當年客商們在運送瓷器時不慎打碎的,于是工匠們就近取材,用桐油和糯米制成黏合劑,將其貼附上去。這些精美的圖案既反映了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藝,也體現了當時文化的繁榮鼎盛。”
  據史書記載,丹鳳龍駒寨自古便是“北通秦晉,南結吳楚”的交通要道和陜南著名的水旱碼頭。當時,龍駒寨商貿繁榮,催生了眾多幫會與會館。這些會館既是各幫議事、聯誼的場所,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互動。
  “當時這里商賈云集,有十二大會館。按地域劃分,有湖北幫、關中幫、山西幫、河南幫,還有當地的商於幫;按經營行業劃分,則有青瓷幫、銅器幫、鹽幫、馬幫等。這里是他們議事、聯誼、娛樂的場所,非常繁華。就占地面積與建筑華麗程度而言,船幫會館位居十二大會館之首,是丹江漕運興盛時期的歷史見證。”丹鳳縣博物館館長張俊說。
  從鼎盛的丹江漕運,到“百艇連檣、水走襄漢”的熱鬧景象,丹鳳會館群不僅生動展現了各地的建筑藝術,更成為文化融合發展的見證者。如今,繁華的會館已成為靜默的歷史,但當地對會館群的保護與修繕從未停歇。在各級部門的努力下,船幫、馬幫、青瓷器幫、鹽幫會館經修復,已成為珍貴的文化遺存,也成為人們探尋古代陜南商業文明與航運文化的重要窗口,煥發出新的生機。
  “會館精美的雕刻、戲樓的規制、民俗的印記,不僅是古代建筑與藝術的集大成者,更凝結著內陸航運文化的獨特基因。”丹鳳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楊仁廣表示,目前,丹鳳縣已建成“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體系,為四大會館筑起安全屏障,推進文化遺產從“靜態保護”轉向“動態展示”,為縣域文化發展提供了“以文化人、以文興城”的鮮活范本,在守護與創新中,為陜西文化強省建設貢獻丹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