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樊利仁 楊 俊)近年來,丹鳳采取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宣傳發動、堅持防治結合等措施,全面推進水保工作上臺階,丹鳳桃花谷景區被評為國家水保科技示范園,8條小流域被命名為全國水保示范小流域。
丹鳳縣強化資金投入,采取資金整合、銜接切塊、縣級補助、社會參與等方式,合理使用小流域治理、高標準農田、公益林建設等項目資金,實行水保補償費全額返還制度,多渠道籌集治理資金,近年來投入水保資金1.08億元。
丹鳳縣出臺《水保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從水土流失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監管和效益等方面,細化考核指標和賦值標準,加大考核結果運用,推動水保工作責任落實。編制《水土保持規劃(2021-2035)》《水土保持區劃》,將全縣劃分為北部中高山輕度流失林草防護區、東部中低山中度流失綜合治理區、南部銀花河流域中低山中度流失區與中部丹江川塬中度流失固堤造田區等4個水保區域,常態化預防,差異化治理,精準化施策。
丹鳳縣創新建立了“從工程建設到移交管護”閉環責任落實體系,探索了丹鳳水保“八化”治理、“清潔小流域治理+田園綜合體+三產融合”等模式,掛網噴播、L型田坎筑建等新技術得到示范應用推廣。創造性地對新增土地、水面以拍賣等形式落實經營主體,極大激發了全社會參與水保工作的積極性。針對區域特點,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礦山綠色修復、封山育林生態修復、坡耕地綜合治理”等措施推動水土流失防治。近年來累計建設水保工程262處,治理水土流失230平方公里,每年減少涌入丹江泥沙36.8萬噸。落實項目行業主管部門和轄區鎮(街道)日常監管責任,強化水保站日常巡查督查,為12個鎮(街道)配置無人機,提升遙感監測和水保監督信息化水平,征收水保補償費472.14萬元。
生態效益方面,丹鳳縣輕度侵蝕降至512.17平方公里,中度及以上降至111.1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74.81%;社會效益方面,丹鳳縣把水保工程與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環境整治、文化挖掘同步實施,棣花核桃主題公園、竹林關桃花谷等成為了宜業宜居“桃花源”。目前,丹鳳縣依托已建成的水保工程,丹鳳葡萄酒、天麻等農特產品產量和銷量穩步提升,成為群眾增收的產業支撐,實現了水保生態與經濟發展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