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衛娜 張文明 王萱 孫楊

圖為王利娜帶領商州區第二小學學生參加剪紙比賽。 (本報記者 方 方 攝)
在廣袤的商洛大地上,剪紙的鋒刃游走如畫,泥塑的泥土訴說鄉情,花饃的蒸汽氤氳祝福……近年來,我市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創新為筆,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為古老技藝注入時代生命力,讓非遺從歷史深處走向現代化的新生活。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以用來裝飾生活或進行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具有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近日,在商州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利娜的工作室里,紙屑如雪紛飛,不一會兒,一幅幅融合秦嶺山水與現代美學的剪紙作品躍然紙上。自幼跟隨外婆學習剪紙技藝的她,經過多年鉆研,將商州剪紙的粗獷線條與江南剪紙的細膩靈秀巧妙融合,形成“傳統中見新意”的獨特風格。
“南方的剪紙,就和秀美的江南女子一樣。我們北方的剪紙呢!就好像西北漢子比較粗獷,各地有自己的特色。因為象征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熱愛生活,熱愛那個花草啦!還有這個我們常見的小動物啦!它是偏多,這是我們本地的特色。”王利娜說。
為突破傳統題材局限,王利娜翻閱史料、遍訪名師,將現代元素融入創作,開發出書簽、團扇等文創產品。如今,她的作品不僅成為游客爭相購買的“文化伴手禮”,更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讓剪紙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丹鳳泥塑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倫正用雙手重塑傳統。清代以來,丹鳳泥塑以制作廟宇神像為主,風格莊重卻題材單一。進入新時代,以王倫為代表的傳承人突破傳統框架,將創作視角轉向日常生活,通過夸張造型與寫意手法,泥塑作品成為記錄時代變遷的“立體畫卷”。
王倫說:“我們做這個民俗泥塑,它首先是一個工藝品。除此之外,它還是連接現在與過去的一個紐帶,能夠勾起現代人對過去生活的一種回憶,一種美好生活的那種愿望,因為回憶過去很多都是回憶過去的美好,所以這個泥塑還能勾起鄉情。我們的泥土它也是會說話的。”
如今,丹鳳泥塑的用途已從傳統玩具、廟會供品拓展為旅游紀念品與民俗展覽符號,更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丹鳳泥塑走進了中小學課堂。
近日,在洛南縣90后女孩楊潔的廚房里,南瓜的橙黃、菠菜的翠綠、紅曲米的嫣紅在面團上交織,幻化成十二生肖、福祿壽喜等120多款原創花饃。這位曾經的“灶臺小跟班”,如今已成為擁有眾多粉絲的“花饃新匠人”。
“有句話說得很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這個非遺也是需要傳播下去的。我們年輕人做非遺有一點很重要,年輕人懂得用媒體去把這個東西傳播得更廣,讓更多人都去知道這個東西。”洛南縣非遺花饃傳承人楊潔說。
楊潔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將花饃制作過程搬上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天然食材調色,現代審美造型,這種“傳統技藝+年輕語態”的傳播方式,讓傳統花饃迅速走紅。她的客戶從洛南本地擴展至西安、商州等地,讓更多人嘗到了這份“甜蜜的非遺”。
從剪紙的鋒刃到泥塑的指尖,從花饃的蒸汽到網絡的流量,商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以創新破局。他們或深耕文化內涵,或拓展應用場景,或借力數字傳播,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
“截至目前,我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省級42項、市級298項,培育各級傳承人470多人。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為主、創新發展工作理念,出臺了《商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通過舉辦非遺專題培訓班、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作品創意大賽等活動,讓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未來,我們繼續以創新為橋,讓商洛非遺既守得住文脈根魂,又成為文旅融合的亮眼名片,真正活在當代生活里。”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德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