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千年運河奔流不息,不僅滋養出滄州“武術之鄉”的豪邁,也孕育了吳橋“雜技之鄉”的奇絕。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河北·吳橋雜技篇25日晚首播,生動呈現“百戲之鄉”吳橋千余年的雜技文化。
《非遺里的中國》河北·吳橋雜技篇劇照。 節目組供圖作為北獅發源地,河北北獅形象寫實,舞獅者從里到外、從上到下統一著裝,講究人獅合一,模仿獅子的神態與動作,剛勁有力,氣勢非凡。肅寧新宏雜技《獅子舞》河北省滄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新紅在當地免費授徒16年,培育百余位舞獅演員,每年演出兩百余場,足跡遍布國內外。河北省雜技團團長魏銀拴創編的《祥獅躍九州》更是榮獲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獅獎。傳承與創新并行,讓北獅生生不息,魅力長存。
起源于吳橋的晃板,是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平衡技藝。20世紀60年代,坦桑尼亞二十名青年遠渡重洋到吳橋學習雜技。四年后,他們學成回國,中國雜技的種子在非洲生根發芽,又融入當地特色,最終形成獨具風格的晃板表演。晃板表演強調“越動越穩”,演員要順應底下晃動的圓管找到穩定的節奏。從一人到六人疊加,底層演員不僅要承受七八百斤重量,更是整個團隊的“平衡核心”。
《非遺里的中國》河北·吳橋雜技篇劇照。 節目組供圖十景雜耍口叼技的道具主要是兩根簽子,演員用牙齒咬住一端,將另一端立起,再在頂端放盤碗,關鍵在于眼、頭、頸、軀干擰成一股勁。從“口叼技”“頭頂技”到現代創新表演,十景雜耍融入蘆葦長竿、茶壺、折扇等生活器物作為道具,成為吳橋雜技中獨具特色的藝術符號。節目現場,十景雜耍河北省滄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娜娜表演口叼技藝,頂起100度熱水茶壺,驚艷全場。她自十歲入校練技,二十余載日復一日。即使口腔磨破、力量透支,她也從未放棄,因為那份技藝的傳承,是她一生的堅守。
蹬技,在古代是百戲中的“常客”。節目現場,河北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魏春華登場施展“磨范兒”,只見大缸緩緩轉動,坐在大缸里的人也隨之被穩穩“蹬”起,蹬技之力與巧盡顯;對手頂、空中吊環、空中飛人、轉碟、抖空竹、打花棍等平衡技巧類節目在現場輪番上演,生動再現了“百戲之鄉”的風采。
吳橋雜技的傳承從娃娃抓起,“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人人皆可登臺。如今的雜技表演還融入漢代彩繪與樂舞俑中的動作元素,如反腰、倒立等,力求還原古代百戲的風貌。
《非遺里的中國》河北·吳橋雜技篇劇照。 節目組供圖在“雜技媽媽”吳橋雜技·平衡技巧類河北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刁桂華的帶領下,吳橋雜技更具溫度。她培養了1500多名學生,還免費幫扶了16個孩子,從“無著落”到“有奔頭”,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也點燃了他們心中的文化火種。吳橋雜技用千年時光演繹著獨有的風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