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 婷
“以前辦場事,光是請客吃飯就得忙上三四天,既費錢又費力,現在社區提倡新規矩,簡單辦、用心辦,大家反而更輕松了!”近日,柞水縣下梁鎮沙坪社區居民沈古麗的一番話,道出了近來社區里的新風氣。今年以來,沙坪社區以“倡導文明新風、破除陳規陋習”為目標,多措并舉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讓文明理念扎根居民心中,讓社區面貌煥發新活力。
多渠道宣傳 新風尚入腦入心
為了讓移風易俗理念走進千家萬戶,社區創新宣傳方式,線上線下齊發力,通過居民微信群、社區公眾號推送《移風易俗倡議書》《居民公約》等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具體要求,搭配生動的漫畫和短視頻,讓居民輕松理解新風尚;在社區公告欄、文化廣場張貼宣傳海報,組織志愿者入戶發放宣傳單,結合身邊的真實案例講解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的危害,引導居民算好“經濟賬”“人情賬”“文明賬”。
“以前總覺得紅白事辦得熱鬧才體面,聽了志愿者的講解才明白,真正的心意不在排場大小。”近日,剛為兒子辦完婚禮的社區居民白世全說,這次他響應社區號召,簡化了流程,全家人都覺得更有意義。居民李建國也深有感觸:“前陣子我母親過壽,本想擺幾桌請親戚,志愿者上門講了新風尚后,我就買了個蛋糕,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長壽面、聊家常,老人說這是她過得最舒心的生日。”
建章立制 新規矩落地生根
為了讓移風易俗有章可循,社區組織居民代表、黨員召開座談會,共同商議制定《沙坪社區移風易俗倡議書》,對紅白事的宴請規模、隨禮標準、辦事流程等作出明確規定。同時,成立由老黨員、鄉賢、居民代表組成的紅白理事會,在居民有辦事需求時主動上門提供指導,及時勸阻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行為。
社區還將移風易俗納入“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評選標準,對踐行新風尚的家庭予以表彰獎勵,用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人參與。“看到鄰居家代福香因為新辦喜事被評上了‘文明家庭’,我們都覺得這樣的風氣值得學!”居民們紛紛表示,現在社區里比排場、比浪費的少了,比文明、比和睦的多了。
去年冬天,居民李金香家的老人去世,紅白理事會第一時間上門幫忙,按照簡辦標準從簡處理,不僅節省了近2萬元的開支,還避免了親屬因“講規矩”產生的矛盾,李金香感激地說:“理事會既幫我們守住了孝心,又守住了和睦,這規矩立得太及時了!”
豐富活動 新文化浸潤生活
為了讓移風易俗融入日常,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一系列接地氣、有溫度的活動。通過舉辦“移風易俗宣講會”,邀請居民分享身邊的文明小事;組織“幸福餐桌”活動,大家自帶家常菜歡聚一堂,既增進了感情,又杜絕了鋪張;開設“新市民大講堂”,通過講解傳統美德故事,引導居民傳承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社區還定期舉辦“鄰里互助日”,居民們自發形成幫扶小組,誰家有紅白事,大家主動搭把手幫忙布置、照看,不用再花錢請人,既節省了開支,又拉近了距離。不久前,居民夏飛家娶媳婦,鄰居們主動幫忙搬桌椅、打掃衛生,婚事辦得簡單卻熱鬧。夏飛說:“以前辦事靠花錢撐場面,現在靠鄰里情暖人心,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如今的沙坪社區,紅白事簡辦成為共識,鄰里間互幫互助蔚然成風,社區廣場上跳舞的老人、看書的孩子、聊天的居民,構成了一幅和諧溫馨的畫面。
“這兩年社區的變化,說起來能列一長串。”沙坪社區黨總支書記代邦良笑著說,“首先是‘錢袋子’鼓了,以前一戶辦紅白事平均要花五六萬元,現在大家辦紅白事標準降了,家家戶戶都省下不少錢,有的用來給孩子上學,有的用來發展產業,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其次是‘人情債’少了,過去一年隨禮要花幾千甚至上萬元,現在隨禮標準降了,大家不用再為面子硬撐,親戚鄰里間的交往更純粹了;最關鍵的是‘心氣兒’順了,以前因為辦事講排場、比闊氣,鄰里間難免有矛盾,現在大家都按規矩來,爭吵少了,互幫互助多了,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