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張 瑞)今年以來,柞水縣以黨建為引領,錨定“菌藥畜果茶”特色產業主攻方向,把黨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讓群眾在特色產業發展中持續增收。
支部領航定方向,產業規劃“接地氣”。全縣各村(社區)黨支部主動扛起產業發展“主心骨”責任,結合村情民意制定差異化產業規劃——木耳主產區聚焦鏈條延伸,推動菌包生產、精深加工、電商銷售一體化;山區村側重中藥材、烤煙種植,配套建設倉儲晾曬設施;淺川村發展茶園、蔬菜種植,對接城區商超建立直供渠道。同時,通過“有職黨員帶頭種、無職黨員領崗幫”模式,組建技術指導、市場對接等黨員服務隊,累計開展種植培訓46場次,解決田間技術難題230多個。
品牌賦能擴銷路,產業效益“節節高”。在黨支部牽頭下,全縣圍繞木耳、茶葉等核心產業培育品牌,“柞水木耳”持續鞏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影響力,打造“柞水綠茶”“秦嶺中藥材”等區域特色品牌;組建農產品電商公司、研學旅游公司等新業態主體,通過直播帶貨、農旅融合等方式拓寬銷路。截至目前,柞水縣已培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等經營主體183家,春季木耳種植8500萬袋,香菇、平菇等食用菌280萬袋,特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突破3億元。
產業鋪就增收路,群眾腰包“鼓起來”。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讓越來越多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今年以來,全縣新建標準化茶園500畝,種植中藥材5000畝、烤煙2000畝、蔬菜2.61萬畝,形成“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增收”的格局。截至目前,柞水特色產業已帶動3萬多名群眾就業,年均增收超5000元,真正讓特色產業成為群眾的“致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