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董麗

圖為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


圖為金山康養城。
汽車在高速路上飛快行駛,遠處“中國氣候康養之都”“中國天然氧吧之城”兩個依山而立的碩大宣傳牌闖入眼簾。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這座位于陜西省東南部,也是陜西唯一全域處于秦嶺腹地的地級市——商洛,近年來依托優越的自然條件挖掘氣候生態價值,將氣候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拓寬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
一座青山下的富足
漫步在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滿目青蔥,潺潺溪水聲猶如無數細碎的銀鈴在耳畔輕輕作響。每一位漫步其中的游客都感嘆著:這兒的空氣也太甜了吧!
商洛市氣象局局長張向榮指著景區內負氧離子數據LED顯示屏介紹,商洛年均氣溫7.8至13.9℃,6至9月平均氣溫22℃,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負氧離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5577個,年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7天。
“特別是牛背梁這里,由于山體高差較大,地形復雜多變,自上而下分布有高山寒帶、寒溫帶、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5種氣候,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張向榮說,也正是因為這些獨特的氣候生態和自然條件,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此“打卡”。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曾來到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價這里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
好風景帶來了好“錢”景。景區工作人員張凡說:“近幾年游客量明顯增加,特別是夏季避暑和秋季觀葉期間,不少周邊省份的游客選擇來這里度假。”在牛背梁景區周邊,各類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牛背梁所在的朱家灣村,有超過80%的人口從事旅游業。“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過去的每年幾萬元發展到去年的70多萬元,人均收入達3.2萬元。”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毛家鋒說。
與牛背梁的自然風光不同,位于商洛市丹鳳縣的棣花古鎮充滿了濃濃的人文韻味。
作為知名作家賈平凹的故鄉和小說《秦腔》的原型地,棣花古鎮巧妙地將文學資源與旅游開發結合,恢復了清風街、宋金街等歷史風貌,建設了平凹文學館、生態荷塘等景觀。因免費向游客開放,吸引了大量文學愛好者和游客。
每到夏季,棣花古鎮的千畝荷塘變成一望無際的花海,釀出幾分“勝江南”的意趣,讓人挪不開眼。游客穿漢服拍照打卡,乘小船穿梭荷塘,讓風裹著濃得化不開的荷香,直直撲進懷里。
“進來嘗一碗涼粉吧,純手工制作。”在棣花古鎮老街路口,店主張琳熱情地招呼游人。“我們是家族手藝,三代做涼粉。要保證口感,宣傳好我們陜西特色。”曾在外打工的張琳說,生態旅游的開發給了她新的選擇和機遇。景區開發前,村里基本都是泥巴路,耕地稀少也沒什么產業,年輕人只能靠外出打工支撐生活。政府大力發展旅游后,家鄉在短短幾年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美化、道路硬化,村里人的生活也由緊巴變得富足。
從“氧”吧到“養”吧
“陜西最美是秦嶺,秦嶺最美是商洛。”張向榮自豪地說,商洛氣候溫和,人體舒適度、溫濕指數等處于“上位優勢”,最舒適期時長超過5個月,特別適合發展康養產業。2022年下半年以來,商洛市委、市政府積極轉變思路,依托氣候、森林、區位這三大優勢,打好“中國氣候康養之都”這張牌,提出發展氣候康養經濟的總體思路,推動康養工作取得新成效。
丹鳳縣金山康養城大廳內電子顯示屏上正展示著“商洛市氣候醫養服務系統”,從基本的氣溫、風力、濕度、舒適度等常規氣象信息,到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等發生疾病的風險概率,都一一顯示。
長廊下,74歲的衛保寧悠閑地坐在靠椅上與人拉著家常。“我以前曾在這里上學,所以知道這里的氣候環境特別好。退休了就特意到這里來養老,還能見見同學。”衛保寧在康養城已住了半個月,“夏天不用開空調,晚上睡覺還要蓋薄被。”他笑呵呵地說。
金山康養城項目計劃總投資18億元,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由醫療康養區、紅酒養生區、生態觀光區、旅居療養區、文化旅游區五大板塊組成。“我們圍繞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在醫、養、吃、游、樂、服務上下功夫。”丹鳳縣金山康養城負責人魏根全介紹,這里形成了“四院兩區一學堂”的基本格局,為老年群體提供醫療、康復、照護、療養、健康管理、安寧療護“六位一體”的醫養服務。
站在金山康養城的觀景臺上,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片荒山。丹鳳縣通過實施金山城市生態修復工程,栽植苗木400多萬株,修建山道、邊坡,修復堤防、景觀,實現了“出門見綠、抬頭賞花、移步皆景”的轉變。
近年來,商洛依托70.86%的森林覆蓋率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瞄準“銀色經濟”新藍海,打造“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品牌,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紅酒養生區,東鳳酒莊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越正在向游客介紹東鳳葡萄酒。“沒想到商洛還有這么高品質的葡萄酒,配上這綠水青山,真是難得的體驗。”來自西安的旅居老人劉武峰說。東鳳酒莊利用天然山巖挖成酒窖進行葡萄酒存放,減少中央空調換氣、除濕設備使用,降低了能耗。因其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該企業于2024年11月向商洛市氣象局提交“氣候友好型企業”評估申請,通過評價后被納入綠色名單,并順利獲得“氣候價值貸”。“這筆貸款就像一場及時雨,緩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王越說。
丹鳳縣財政局局長周建波介紹,除紅酒產業外,丹鳳縣圍繞大健康理念,積極探索康養產業發展新路徑,大力發展養老醫藥、文旅康養產業,著力構建集“醫、藥、旅、養、食、居”于一體的康養產業體系,總產值突破56億元。
從“高顏值”到“高價值”
無論是牛背梁上灑落的第一縷朝霞,還是棣花古鎮千畝荷塘在夕陽下泛起的金色漣漪,抑或是金山康養城里老人們綻開的笑顏,都是這座城市努力把綠色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生動寫照。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和水源地,商洛市最大的責任是“保護秦嶺”,最大的優勢是“生態優美、氣候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最大的市情是“經濟滯后”,最大的短板是“產業薄弱”。如何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怎么讓好氣候變成發展的新引擎?這是商洛一直在探索的課題,成果也在逐步顯現。
商洛市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專班,各縣區政府同步成立以縣長為組長的縣級專班,專班辦公室設在市、縣氣象局。同時,印發商洛市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方案,圍繞“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避暑旅游目的地”“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氣候好產品”等國家級金字招牌,深入挖掘氣候資源優勢,探索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構建氣候生態綜合觀測站網,開展氣候營銷。如今,商洛市拿下一個又一個國家級、省級榮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矩陣。
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鞏文超介紹,“十四五”期間,商洛累計落實中、省政策性資金13.84億元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為秦嶺博物館、丹鳳縣“兩館一院”、牛背梁孝義廳文化體驗園等19個重點文化項目落實專項債資金12.95億元。同時,通過“鄉黨回家”招商引資大會、“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云招商活動、絲博會等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知名企業來商投資,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項目建設。
“商洛市以大健康產業為引擎,助推醫療與養老產業深度融合,構建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培育醫養結合產業集群。”財政局局長張曉剛介紹,2023年下達補助資金104.5萬元,持續提升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建成第二批10家醫養結合服務中心和老年人心理關愛點;2024年下達補助資金112萬元,支持醫養結合與老年健康項目,包括全國醫養結合示范項目創建、安寧療護試點、老年人心理關愛行動等;投入紫荊峪康養服務項目1200萬元,金雞塬康養新城建設項目300萬元。
為了讓綠水青山“有價”可算,2020年商洛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在省內率先探索解決生態價值評估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中的“度量難”問題。商洛市生態監測服務中心副主任袁媛介紹,隨著秦嶺生態監測服務系統項目穩步推進,該中心編制了“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南”和“森林生態氣象定位觀測指標體系”兩個標準,總結了一套較完整的生態氣象觀測指標體系,制定了生態產品目錄清單以及GEP與碳匯地方核算方法,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與碳匯評估平臺,完成了首單CCER林業碳匯交易。至此,商洛成為西北地區首個摸清并公布生態產品價值家底的城市,為開展氣候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奠定了基礎。
張向榮介紹,氣象部門開展的“氣象+”服務,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在氣候旅游產業方面,商洛市將氣象要素、氣候資源與地方文化、風俗習慣、養生藥膳、特色美食、鄉村風光等旅游資源深度融合,開展花期、景觀預報,為旅游產業引流增收,形成種類豐富、層次齊全的氣候旅游產品體系,實現生態旅游產業提質升級,被評為全國首批“氣象旅游研學營地”,榮獲“全國旅游百強市”“中國最佳康養休閑旅游市”榮譽稱號。在氣候康養產業方面,制作發布康養指數等服務產品,打造氣候賦能康養經濟綠色引擎。在氣候旅居產業方面,以人體舒適度等氣候指數吸引都市人來商洛旅居。同時,立足獨特的立體山地氣候特點,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全市主要經濟作物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劃分了各縣(區)干旱、暴雨、高溫、雷電、冰雹、暴雪等六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商洛市通過將優質氣候資源融入各個行業領域,使曾經“養在深閨”的綠水青山,逐漸化為康養之都的燈火、碳匯交易的數字和旅人臉上的笑意。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