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全力打造國家“超級充電寶”的調查
本報通訊員 張祖成 韓 虎 陳濤濤
西電東送是國家能源發展的重大戰略,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舉措。商洛地處陜豫鄂三省交界,是“西電東送”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城市,連接著西部能源產區與東部負荷中心。隨著“西電東送”和“陜電外送”能力的持續提升,商洛作為電力輸送樞紐節點與電力調節保障基地的區位優勢愈發明顯。近年來,商洛市搶抓國家大力發展儲能產業的大好機遇,立足境內豐富的資源稟賦,因勢而為、超前謀劃,初步構建起以抽水蓄能為主導、以礦穴壓縮空氣儲能為嘗試、以電化學儲能為補充的新型多元儲能體系,為打造千億級抽水蓄能產業集群、建成“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奠定堅實基礎。
多元儲能點亮未來
因地制宜,深挖優勢發展抽水蓄能。商洛市立足秦嶺“中央水塔”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嶺谷交錯、河流密布的自然優勢,深挖全市抽水蓄能資源,科學謀劃,壓茬推進選址、納規、移民等各項工作,為抽水蓄能項目落得下、快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目前,陜西省首座、西北已投運裝機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國網新源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并網發電,電站總投資88.5億元、裝機140萬千瓦、年發電23.41億千瓦時,年均為地方增收1.15億元;總投資93.47億元、裝機120萬千瓦的陜西山陽抽水蓄能電站進入建設高峰期,預計2029年首臺機組投產發電,2030年全部機組投產發電;柞水曹坪140萬千瓦電站正在更換投資主體;丹鳳魚嶺140萬千瓦電站已進入項目核準階段;鎮安米糧、山陽楊地、商州何家塬和商南趙川等電站正積極爭取納入國家規劃。到2035年,全市抽水蓄能裝機容量將突破820萬千瓦,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產業基地。
變廢為寶,盤活資源初探礦穴儲能。商洛市礦產資源豐富,域內有采礦企業100多家,多年開采形成容積巨大、密閉性好的采空礦井眾多,尚未回填的礦穴是壓縮空氣儲能的天然生產空間。為盤活地下廢棄礦井資源,實現變廢為寶,商洛經開區組織相關人員考察學習湖北應城、陜西銅川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發展經驗,引進央企中能建數字科技集團建設廢棄礦井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并于2024年8月簽署中能建商洛4×150MW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合作協議,項目總投資56億元,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投資約14億元,建設1臺150MW機組,計劃于2025年年底前開工,2027年年底建成投產,預計年產值1.5億元,稅收1500萬元,目前正在立項;二期工程投資約42億元,建設3臺150MW機組,計劃2028年上半年啟動建設。預計到2030年,全市礦穴壓縮空氣儲能裝機將突破60萬千瓦,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礦穴儲能基地。
借勢而為,延長鏈條打造多元儲能。商洛市具有發展多元儲能的優越條件,光伏產業規模大、鋰電產業發展快、能源裝備制造基礎好,是全省唯一的秦創原新能源電池產業創新聚集區。全市積極發展綠氫儲能、獨立電化學儲能、電源側儲能和礦穴儲氣,推動儲能模塊化、多元化發展。陜西省首個綠電制綠氫及應用項目——陜西正太能源風光氫制儲用智能一體化示范項目在商建設成功;陜環商南縣200MW、中谷秦商200MW、陜投50MW、商南首元4個電化學儲能電站項目即將開工。同時,聚力打造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電池材料+動力(儲能)電池+電池封裝+終端應用+電池回收”鋰電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商洛比亞迪3.6萬噸電解液、3.6億平方米隔膜紙,陜西海恩年產10000噸電池正極材料、年產40萬只動力鋰能18650電池,領充新能源充電樁產品生產基地,陜西朝陽動力電池總裝基地一期項目均已建成投產;總投資1.18億元、年產10000立方米釩電解液生產線項目完成90%進度,預計2026年1月投產,二期規劃建設年產40000立方米電解液、400MW電錐生產線;陜西瑞美年產3GWH固態鋰離子電池、陜西朝陽動力電池總裝基地二期正加快建設。
多重短板制約前行
政策持續收緊,項目推進受限。政策存在不確定性,目前除抽水蓄能外,新型儲能技術仍處于商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初期,相關的電價政策和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存在成本疏導不暢、有效利用率不高、社會主動投資意愿較低等問題,阻礙本地儲能項目的大規模應用和發展。抽水蓄能規模嚴格受限,為防止抽水蓄能電站無序開發和產能過剩,中央和省層面明確要求“一個縣區原則上只布局一座抽蓄電站”且“僅核準列入規劃內電站項目”,目前除鎮安電站已建成外,全市僅柞水曹坪、山陽色河和丹鳳魚嶺三個電站具備建設條件,其余處于謀劃階段的抽蓄項目推進可能性較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商洛全域處于秦嶺腹地,是習近平總書記“國之大者”首提之地,面臨全省最嚴格的生態保護限制,導致部分儲能項目被迫推遲或暫停。例如,商洛經開區空氣壓縮儲能項目因需避讓生態敏感區而重新選址,開工時間有所延遲。
產業鏈條短弱,集聚效應不足。核心環節存在明顯缺失,抽水蓄能和壓縮空氣儲能的上游產業基礎薄弱,本地缺乏抽蓄機組、壓縮機、儲氣裝置、膨脹機等關鍵裝備的制造能力,所需設備完全依賴外地采購;全釩液流電池僅處于生產線建設階段,尚未有實際應用項目落地,中下游產業幾乎空白;而鋰離子等電化學儲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材料、中游制造環節,下游應用及電池回收等產業支撐不足,未能形成“材料—制造—應用”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閉環。產業配套協同能力不足,本地儲能企業之間的業務關聯度較低,缺乏互補性與協作機制。例如,本地電池企業如朝陽動力、海恩等所生產的產品,未必能應用于本區域的儲能電站建設,產業內部銜接松散、協同效率不高。規模效應尚未顯現,目前,除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及個別電池企業初步投產外,多數儲能項目仍處于建設或立項階段,實際投產運行的項目較少,總體產值與先進地區相比差距顯著,尚未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或專業化園區,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
電網支撐能力不足,外送通道受限。網架結構薄弱,商洛電網中存在較多單線單變運行站點,有7座110千伏變電站(占比19.4%)、28座35千伏變電站(占比50.9%)仍為單線或單變供電,另有10座35千伏、5座110千伏變電站無法滿足N-1運行要求,電網結構可靠性不夠。本地消納能力有限,全市年上網電量達76.36億千瓦時(其中火電68.46億千瓦時、光伏7.9億千瓦時),但全年用電量僅為56億千瓦時,受工業結構與人口規模制約,本地負荷長期維持在100萬千瓦左右,歷史最大負荷111.28萬千瓦,大量清潔電力需向外輸送。外送通道建設滯后,目前全市僅有4座330千伏變電站,缺乏750千伏及以上等級變電站和特高壓直達外送通道;隨著儲能產業項目的陸續建成,電力外送需求將進一步增加,而現有送出斷面將嚴重不足,制約清潔能源的跨區消納。
多措并舉激活動能
強化政策創新,優化發展環境。建議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制定全市儲能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抽水蓄能、釩電池、氫儲能等細分領域發展路徑和支持措施。探索建立容量電價機制、儲能碳積分制度,對符合條件的儲能項目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及綠色金融支持,降低投資成本。推動儲能項目參與電力市場輔助服務,通過峰谷電價差、容量補償等模式提升項目經濟性,激發社會投資積極性。創新生態保護機制,建立儲能項目生態準入預評估制度,對秦嶺保護區內項目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布局對生態影響小的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優化項目審批流程,健全用好“高效辦成一件事”常態化推進機制,推動開通儲能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積極爭取上級支持,進一步簡化納入國家規劃項目的核準流程。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檢查,全面完成市場準入壁壘集中清理整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全力招引優質企業,堅決守住規范招商引資行為底線要求,轉變招商理念,強化“合伙人”思維,用好抽水蓄能電站集群建設、釩等金屬礦產資源富集、國家重視新型儲能等資源、政策優勢,精準招引一批抽水蓄能及空氣壓縮儲能裝備生產制造、液流釩電池全產業鏈及鋰電池回收利用頭部企業落戶商洛或在商建廠。科學推進現有項目,根據項目前期工作成熟程度,有序推進存量項目。推動朝陽動力、海恩等頭部企業與本地電站、園區開展供需對接,優先采購本地化設備應用服務。精心籌謀未來發展,結合商洛儲能產業發展實際,搶抓有利時機,全方位謀劃“十五五”期間儲能產業發展。支持五洲礦業成為國內釩儲能頭部企業,推動其與西安交大等機構合作在商建設兆瓦級液流電池儲能電站。探索在工業園區、數據中心、高鐵站等場景推廣光伏儲能項目,拓展用戶側儲能應用。全力爭取省級綠色微電網試點,著力在商洛經開區、山陽電子信息產業園開展分布式儲能示范。同時,探索建設儲能產業示范園區,打造研發制造應用協同生態,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集群發展。
夯實電網基礎,暢通外送通道。強化網架結構建設,加快規劃建設商州或丹鳳750千伏變電站及連接關中電網的專線,推進鎮安、山陽330千伏變電站及區域電網環線建設,消除單線單變運行風險。升級電網調度系統,引入分布式儲能聚合調控技術,提升對新能源并網儲能電站的智能管理能力,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拓展電力外送能力,爭取將商洛列為西北新能源消納調配中心,推動特高壓外送通道規劃落地,解決清潔能源跨區消納瓶頸。探索與西安、武漢等負荷中心城市簽訂綠電定向輸送協議,通過市場化交易提升外送電量,支持共享儲能項目參與跨省電力交易,提升經濟性。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探索在工業園區推廣光伏儲能微電網模式,建設自平衡能源系統,降低對大電網依賴。鼓勵高鐵配套儲能電站建設,支持綠氫制儲用一體化項目,通過多能互補提升本地消納能力。探索電動汽車V2G、智慧車棚等新型負荷調節技術,進一步優化電力資源配置。
推動科技創新,強化人才支撐。加強核心技術攻關,依托秦創原(商洛)平臺,設立儲能技術攻關專項基金,重點支持釩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長時技術研發。與西安交大、商洛學院等共建儲能重點實驗室,開展釩電池材料、系統安全等關鍵技術攻關,完善“揭榜掛帥”機制,吸引國內外團隊解決儲能效率與安全問題。構建人才培育體系,實施“儲能專家商洛行”計劃,柔性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與企業共建院士工作站,聯合職業院校開設儲能專業,培養本地化技術技能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對成果轉化收益實行較高比例分配給研發團隊的政策,全面激發創新活力。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開展飛地孵化、離岸研發等合作。支持陜西豐源、中釩昌盛等企業與中國科學院、北京有色研究院合作開發釩基儲能材料。建設儲能檢測認證平臺,提供技術評估與標準制定服務,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