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健康幫扶工作側記
本報通訊員 李翠萍 任泊燾
秦嶺逶迤,丹江奔流。在商洛這片山水相依的土地上,健康是群眾幸福生活的基石,更是鄉村振興的底色。近年來,商洛市衛生健康系統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精準施策破解山區醫療困境,用實干擔當筑牢鄉村健康防線,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健康動能”。
監測預警先行 筑牢“防貧堤壩”
防止規模性因病致貧返貧是衛健系統人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是底線,也是剛性任務。市衛健委通過采取上下聯動、數據比對、入戶核實等方式,每月對農村新增大病患者進行監測,累計發現新增大病患者1.5萬多人,及時上報市農業農村(鄉村振興)部門進行風險研判,并全部落實健康幫扶措施。進一步優化調整大病專項救治,將大病專項救治模式推廣至30種大病患者,累計救治大病患者2.5萬多例。精準執行“先診療后付費”政策,確保政策在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100%執行到位,切實減輕患者醫療負擔。通過“數據預警+入戶核查+幫扶落實+長效保障”閉環機制,依托全國防止因病返貧動態監測系統,對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等重點人群的患病情況、分類救治情況、家庭醫生簽約率、重點慢病管理率等指標實時監測,組織4022名醫務人員組建773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扎實開展四種重點慢病簽約服務,保證了精準識別風險人群、精準實施醫療干預、精準提供健康管理和精準控制病情、預防并發癥,有效化解了因病致貧返貧風險。
提升服務能力 夯實“健康基石”
確保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門口”獲得便捷、優質、連續的健康保障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核心目標。市衛健委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施配備,建成投用公有產權村衛生室1228個,在全省率先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為基層配置CT等設施設備160多臺(件)。加快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組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10個,累計下派執行院長18名、醫務人員412名,共建科室54個,開展帶教查房800多次。建成急救分站32家,村級急救點244個,救治急危重癥患者6000多人次。建成胸痛救治單元17個,心電“一張網”覆蓋所有鎮衛生院740個村衛生室、影像“一張網”覆蓋74個鎮(街道),基本實現“鎮村檢查、縣級診斷、結果互認、信息共享”。扎實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年底前全市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達到國家服務能力標準。全市基層診療量占比連續四年位居全省十地市第一。
長效機制護航 繪就“振興圖景”
提升整體健康治理能力,推動工作從攻堅期的超常舉措向常態化、制度化的保障體系轉變,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市衛健委全面建立“造血式”長效幫扶機制、資源下沉常態化機制、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機制,以機制護航效能提升。扎實做好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醫院、蘇陜協作對口幫扶和鄉村振興“組團式”幫扶工作,持續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3年來累計派駐幫扶團隊員121人,投入幫扶資金8000多萬元,新建臨床重點科室70個,引進新技術(項目)530項,開展學術講座80多次,培養本土人才530多人。構建智慧醫療支撐體系,加快推進“三秦智醫助理”項目建設,推動醫學人工智能輔助診療在基層應用,為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診療提供決策支持。完善健康促進可持續發展體系,推動健康促進、愛國衛生運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實施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優化人居環境等健康促進行動,引導農村居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實現從“治已病”向“防未病”延伸。開展“健康商洛行”活動1000多場、愛國衛生運動主題活動40多場,居民健康素養率提升至26.33%;組織“健康形象大使”評選,營造全民參與氛圍;創建170個市級健康細胞示范單位,丹鳳、商州等地經驗在全省推廣。
真情服務連心 做實“駐村幫扶”
駐村幫扶工作是黨心民心的堅實橋梁,不僅繼承了黨的群眾工作優良傳統,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動力。自市衛健委幫扶丹鳳縣武關鎮段灣村以來,先后14次召開黨組會專題研究各年度幫扶工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到村調研指導工作16次,累計解決實際問題30多個。多渠道籌集各類資金160多萬元,先后實施了大壩加固、飲水工程升級改造、產業基地路改造提升等項目10多個,基礎設施改善明顯。籌措物資慰問困難群眾,修復因災受損房屋,救助重癥患者,及時化解民生難題;助銷農特產品1.2萬公斤,開展健康講座20多場,組織專家義診3次、發放藥物價值6萬多元,讓幫扶成果真正惠及群眾。2024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2006元,比2020年底9500元增加2506元,增長26.4%。建立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機制,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平安夜訪”等工作,鄉村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環境美、糾紛少、民風好的良好局面。段灣村先后被丹鳳縣委、縣政府授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