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雨萌
日前,《證券日報》記者從第八屆中國企業論壇上獲悉,自2023年9月份國務院國資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起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以下簡稱“共鏈行動”)以來,鏈長企業累計發布供需對接清單近萬項,帶動了一大批中小企業卡位入鏈。近期,包括海上風電、無機非金屬材料、低碳冶金、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也相繼傳來共鏈行動的好消息。
產業發展的核心在于產業鏈韌性,構建更具開放性、更富包容性、更顯強韌性的現代產業鏈,不僅是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更是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的戰略基石。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國企混改中心負責人朱昌明表示,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發展至今,已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最初目標,逐步轉變為產業生態的共建、開放、共享,全面提升產業鏈的韌性、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共鏈聚力
鑄造產業集群“硬核”實力
海上風電是清潔能源開發的重點領域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方向,其產業鏈條長、創新程度高、帶動能力強,對于建設能源強國、制造強國、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11月8日,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大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5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大會暨大連新能源產業發展交流大會(以下簡稱“交流大會”)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辦。會上,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聯盟正式宣布成立。與此同時,三峽科研院、三峽能源、大連理工大學、東方電氣風電等26家企業及科研院校就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合作簽約。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4461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連續七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容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球首位,超過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一半。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廣福看來,目前,海上風電技術已成為全球能源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是我國從風電大國邁向風電強國的必然選擇。
據國務院國資委規劃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近日介紹,自2023年9月份共鏈行動啟動以來,中央企業已在重點領域組織了超40場對接活動,主動發布供需清單近萬項,帶動產業鏈各類主體協同發展。
三峽集團作為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牽頭建設單位,在交流大會上發起成立了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聯盟。該聯盟匯聚了規劃設計、裝備制造、工程建設、投資運營、運維服務等全產業鏈骨干企業,旨在通過構建聯合研發、標準共制、供需對接的協同機制,推動海上風電產業從“單點競爭”邁向“生態共贏”。
在海上風電領域之外,共鏈行動也不斷開展。11月7日,在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省新材料產業推進組、蚌埠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5年低碳無機非金屬材料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會議暨第二屆玻璃產業發展大會上,舉行了玻璃新材料產業鏈共鏈聯盟發起儀式,并發布了玻璃行業高質量穩增長發展倡議、供應鏈生態聯合宣言和供需清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等。
此前一天,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舉行了2025新型低碳冶金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暨全球采購供應鏈伙伴大會。10月16日,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現代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大會在長春召開。
朱昌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共鏈行動的開展,是推動中國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共鏈行動的核心在于改變了過去創新資源分散的局面,它推動央企作為“鏈長”,搭建開放創新平臺,組織上下游專精特新企業進行協同攻關,系統貫通“科技—產業”循環,持續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共鏈行動重構了企業競合關系,使大、中、小企業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形成了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共同體,顯著提升了整個產業鏈的黏性與活力。最后,共鏈行動鼓勵資源要素和創新要素在產業鏈內更高效地流動共享,實現了技術成果的快速擴散和最大化利用,強化了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央地聯動
“解鎖”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
記者梳理發現,當前,央企共鏈行動不僅“鏈”接了大中小各類所有制企業的融通發展,還構建了“價值共創”式的央地協同發展新范式。
比如,在前述交流大會上,大連市與三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基于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總體原則,推動產業鏈資源整合與新能源創新技術協同,助力大連市建設東北亞新能源產業高地。
據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新偉介紹,遼寧省海上風電資源豐富,海洋供應區劃面積4.13萬平方公里,排在全國第五位,遼東灣及黃渤海水深適中,便于電網接入和用水,年利用小時數超過3000小時。同時,遼寧省風電產業生態完善,已經形成了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制造,從工程建設到運維服務的完整的產業鏈。
“大連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核心城市,海上風電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劉偉平表示,三峽集團將以此次大會召開為契機,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深度融入遼寧一圈一帶兩區的發展戰略,加大投資力度,推動海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探索深遠海開發,促進基礎互聯等高效安全融合的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的形成。
再以玻璃產業為例,作為無機非金屬材料的重要分支,玻璃已從傳統建筑材料,躍升為支撐顯示面板、光伏能源、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基石。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常張利在2025年低碳無機非金屬材料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會議暨第二屆玻璃產業發展大會上表示,蚌埠是中國玻璃產業創新的“高地”,也是中國建材集團攜手開啟產業新征程的“寶地”。中國建材集團將以本次會議為新契機,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理念,與蚌埠攜手,在創新中突破、在協同中共進、在低碳中發展,共同譜寫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總體而言,央企共鏈行動實現‘央企引領+地方賦能’雙贏的核心,在于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的正向循環生態系統,推動中國區域經濟從‘單打獨斗’邁向‘集團作戰’,從而在全球競爭中形成更強大的合力。”朱昌明表示,在共鏈行動中,央企不再是簡單的投資者,而是區域發展的戰略合伙人,以鏈長身份發揮戰略引領、生態構建、資源組織、關鍵供給等職能;地方不再被動承接產業轉移,而是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產業鏈,成為產業鏈的“能力共建者”,通過資源支撐、場景支撐、政策支撐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這種雙贏模式真正讓共鏈行動成為推動共同富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