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了10億畝,一半以上耕地實現旱能澆、澇能排。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需要集成增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所謂集成增產技術,包括良田、良種、良機和良法。“十四五”期間,我國通過在一個個糧食主產區推廣這樣的集成增產技術,帶動了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2023年剛開始實施時,是玉米和大豆,2024年擴大到了小麥和油菜,今年又增加了水稻。
那么,今年水稻單產提升行動有哪些新舉措,提升效果如何呢?
總臺央視記者 田琪永: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安徽省廣德市誓節鎮紅應村的萬畝水稻示范區。我身后是一片金黃的稻田,收割機正開足馬力,在田間穿梭收獲水稻。另一邊,技術人員正在現場測產,科學選點、測量穗數、粒數、千粒重,就能在收割完成之前,相對準確地測量出這塊田的產量。我們先從這片稻田開始,看看這里為了水稻單產提升,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高標準農田為單產提升提供堅實的基礎
田琪永:首先,要說說高標準農田。我國的高標準農田是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的。這里的高標準農田,非常平整。帶來的第一個好處,非常利于收割機等農機作業,同時地面平整有利于機收減損。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平整”是水稻高產的基礎,這里的田面高低差要控制在極小范圍內。如果不平,高處會干旱,低處會深水淹苗,導致水稻長勢不均,會嚴重影響產量。
平整還帶來一個好處,方便這里的高標準農田能做到“快灌快排”。這是因為,水稻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有的時候需要水層,有的時候又需要排水曬田,必須做到精準控制、實現干濕交替。
可以說,高標準農田為單產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后續的科技手段提供了施展的舞臺。
科技賦能單產提升 “廣德模式”全鏈條穩產增收
田琪永:今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在這里,從源頭出發,進行了一系列改進。
稻穗顆粒飽滿、穗頭沉甸甸,這就是今年示范區推廣的優質品種。它背后的科技含量可不低。首先,它的種子結實率高、抗病性好;有了良種,也要有良法良技。在播種的方式上,也有創新,我們可以看我手上的育秧盤,它們長得非常整齊,這是因為當地采用了“精準條播”的技術,也就是用播種機按照固定的間隔,呈條帶狀地進行播種,比傳統方式更節省種子,而且提高了成秧率。
除了育秧,我們可以看到,這是當地的土壤樣本,因為種植水稻的土壤質地不能過沙,要有一定的黏性,防止水分和肥料過快滲漏;經過改良后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也大幅提升。
不僅如此,當地還專門建立了農事服務中心,進行全流程社會化服務,水稻收獲完直接就可以實現烘干。
可以說,從育秧、機插到機收實現了全流程科學管理,確保每一粒糧都“顆粒歸倉、品質可控”。
田琪永:這些實踐只是全國糧食單產提升的一個縮影。今年全國有702個縣在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期待著更多的大田能追趕上試驗田的產量。(記者 田琪永 邵鑫揚 陳志猛 潘健 神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