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1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圍繞“十四五”時期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進行了介紹。
氣象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
“我們構建了氣象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著力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風云衛星、北斗探空、天氣雷達等探測裝備、技術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數值預報模式實現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與氣象融合應用不斷深入。”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介紹,目前,“風雷”“風清”“風順”“風宇”氣象預報模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遠洋氣象導航、全球碳源匯監測核校等一批創新技術成果涌現。
其中,風云衛星不僅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實時觀測資料,也為全球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畢寶貴介紹,訪問風云衛星應用服務平臺的國家和地區在“十四五”時期增長107%,風云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的注冊國家達到37個——“這37個國家,一旦哪個國家有緊急需求,我們會為其進行緊急的、定點的觀測,服務請求增長了266%”。
“十四五”期間,氣象預報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哪些突破進展?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金榮花說:“‘十四五’時期,我們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全球、區域數值預報技術體系,預報準確率穩定提升,數值預報北半球可用預報天數已從7.9天提升到8.1天,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7月26日,在上海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氣象局發布了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媽祖(MAZU)”。該方案一經推出,便迅速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共鳴。“‘媽祖(MAZU)’方案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從全球氣象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轉變為重要議程的貢獻者和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彰顯了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務實行動與大國風范。”陳振林表示。
氣象預報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氣象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氣象聯合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共同制作發布山洪和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強化直達基層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形成防災減災工作閉環。“十四五”時期,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個百分點,全國人工增雨、雪作業累計增加降水約1677億噸,人工防雹作業減少經濟損失約603億元。
農業是與天氣氣候關系最密切的領域之一,氣象服務如何助力農業生產“知天而作”?“在減損方面,氣象部門聯合農業農村部門開展農業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和提示,不斷完善全球糧食安全的氣象風險預警監測系統。”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減災服務司司長王亞偉進一步介紹,“我們還提升種業的氣象服務能力,持續推進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建設,開展大豆等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同時,積極開展農業保險、巨災保險氣象服務,提升農業的氣候韌性和風險轉移能力。”
在交通保障領域,針對低空經濟的旺盛需求,氣象部門加快低空經濟氣象服務科技創新,為低空經濟多種場景提供精細風場、能見度等氣象服務,保障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安全運行。各省(區、市)氣象部門因地制宜開展低空經濟氣象保障試點工作。“比如,上海打造‘陸家嘴一江兩岸’泛在感知氣象觀測網;成都和南昌率先建立低空氣象臺和通航氣象服務保障中心,為低空安全飛行提供定制化氣象服務;粵港澳氣象創新研究院構建了‘產學研用’體系,深度融入地方政府低空經濟發展。”王亞偉舉例道。
氣象數據潛能加速釋放
“十四五”期間,氣象部門為公眾提供了哪些升級的氣象服務?“天氣預報的內容從天氣現象、溫度、風等簡單的要素拓展到出行建議、風險提示、生活參考等,覆蓋了衣食住行健游購娛學康等不同的場景,生活氣象服務指數也增至70余種。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地,數字氣象服務系統融入‘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和安全運行‘一網統管’建設。”金榮花說。
發布會上,陳振林給出以下一串數據:“無縫隙、全覆蓋”的智能數字預報體系,能夠提前3至7天預報區域性暴雨、高溫、寒潮過程,提前15天預測全國性重大天氣過程,提前6個月預測全球氣候異常事件,提前1年發布氣候年景預測產品。“氣象預報服務有力支撐各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和相關部門、行業高質量發展。”陳振林介紹。
“十四五”期間,氣象數據潛能加速釋放,氣象數字底座日益牢固。據悉,氣象部門先后向全社會共享包括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產品在內的12類100余種氣象數據產品,服務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全國21個行業近130萬用戶,還首次向全球發布和共享長達176年的全球地面氣候數據集、空間精細程度為10公里的全球大氣再分析產品。
王亞偉透露,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氣象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探索推進基于氣象的地球系統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面向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應對、智慧農業服務等應用需求,拓展數據融合應用場景,不斷釋放數據要素的價值潛能。(記者 崔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