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儲為國計,備為民生,糧安天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為我國農業發展指明了奮進的方向。當前,大國糧倉的智慧化、綠色化轉型正加速推進,成為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筑牢安全防線的關鍵一環。
“過去人工巡查37個糧倉要大半天,現在智能平臺半小時就能完成,如有異常情況還會自動預警。”中儲糧眉山直屬庫保管員王逸的經歷,正是這場變革背后“藏糧于技”的生動實踐。從氣膜倉的拔地而起,到綠色儲糧的智慧守護,再到收儲加工環節的技術賦能,近年來,科技正為守護大國糧倉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讓每一粒糧食都能在全生命周期中得到精心呵護。
倉廩煥新 筑牢大國糧倉根基
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的中央儲備糧四川新津直屬庫,全球首座架空式糧食氣膜倉巍然矗立。這些被工作人員親切稱為“白胖子”的糧倉,單倉可儲存7500噸大豆,榨油后可供八萬人口一年食用。
“氣膜倉整個倉頂結構的靈感來源是雞蛋殼。”中儲糧成都儲藏院建筑師包曉強揭秘說,與傳統半球形倉頂相比,氣膜倉的圓滑過渡設計不僅減少了無效空間,還解決了雨水匯集問題。
據介紹,這座創新糧倉采用獨特的三層結構,最外層是高分子膜材“沖鋒衣”,中間為聚氨酯“保溫服”,最內層是鋼筋混凝土“鎧甲”。這種結構使倉壁傳熱系數較傳統淺圓倉降低約70%,夏季倉溫上升顯著延緩。
“氣膜倉投用后,各項關鍵指標表現優異。”新津直屬庫總經理楊宏宇算了一筆“綠色賬”:氣膜倉的倉壁傳熱系數較傳統淺圓倉降低約70%,夏季倉溫上升速度顯著延緩,能有效抑制糧食品質劣變;氣密性空倉試驗半衰期達到國家高標準糧倉建設標準要求的6倍,氣調作業無需二次補氣,能耗直接降低30%;在空調控溫、谷物冷卻、冬季通風等科技儲糧技術應用中,綜合能耗降低10%以上。
據悉,四川新津直屬庫的創新并非個例。2025年5月,中儲糧長沙直屬庫的全國首批9000噸級氣膜糧倉順利建成,5座氣膜倉每座直徑24米、高33米,裝糧高度達26.6米,其結構尺寸創下國內同類型倉儲設施之最。更令人稱道的是,這些氣膜倉的氣密性達到國家高標準糧倉的6倍以上,保溫隔熱性能是傳統淺圓倉的3倍以上。
放眼全國,糧食倉儲設施正迎來全面升級。“十四五”時期,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已超過7.3億噸,較“十三五”末增加5800萬噸;高標準糧倉倉容逐年遞增,具備低溫準低溫儲藏能力的倉容達到2.2億噸,比“十三五”末增加7000萬噸,相當于新增數千萬畝“無形糧田”。
此外,各地積極推進糧食儲存環節減損降耗,四川投入省級補助資金近7億元,支持新建高標準糧倉155萬噸;山西積極爭取省財政資金支持,實施綠色儲糧技術改造;北京、上海、湖北、廣東、重慶、貴州加大綠色儲糧投入力度,促進綠色儲糧技術集成應用……這些立足區域儲糧需求的差異化升級舉措,為筑牢大國糧倉根基提供了堅實支撐。
儲糧有方 精心呵護每粒糧食
走進中儲糧眉山直屬庫,倉內溫濕度顯示器上跳動著數字:溫度22.5℃,濕度52%。“跟人一樣,糧食也有最舒適的‘睡眠環境’。”保管員王逸解釋道,溫度18~25℃、濕度40%~70%時,糧食品質保持得最好。
在這里,氮氣氣調技術正悄然守護著糧倉。倉儲科科長劉志全介紹:“氮氣不僅能防治蟲害,還能抑制糧食呼吸作用,延緩糧食品質出現變化。”目前,該庫正加緊升級氮氣生產系統,預計明年產能將從每小時220立方米提升至460立方米。
糧倉內的“智慧守護網”遠不止于此。196個測溫點組成的立體監測網絡,實時捕捉著糧堆不同點位、不同高度的溫度變化;庫區配備的105個高清攝像頭,具備360度旋轉和23倍變焦功能,能清晰聚焦到每一粒糧食的紋理……
“過去人工巡查37個糧倉要大半天,現在依靠‘技防技控’系統,半小時就能完成全庫區巡檢。”王逸指著中控屏上的“智慧大腦”介紹,這套系統集成了糧食數量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生產監管等5大類25種智能算法,“糧情異常預警”準確率超過87%,真正實現從“人找問題”到“問題找人”的轉變。
與此同時,在成都的儲糧害蟲防治實驗室里,另一套“防蟲密碼”正在被破解。實驗室中收藏了226種儲糧害蟲標本,還飼養著20種常見活體害蟲,科研人員通過細致觀察,精準掌握每種害蟲的習性。
“玉米象會吃光糧食內部營養,在糧粒上留下孔洞;谷蠹不僅咬碎糧粒表皮,還會在內部產卵,幼蟲啃食后只留下一層空皮。”中儲糧成都儲藏院工程師馬一銘拿起一只標本解釋說,糧倉內的AI蟲情監測攝像頭,每隔15秒就會自動巡檢一次,通過AI蟲情檢測分析終端,能比人工巡查提前30天發現害蟲,識別準確率達95%以上。
“系統一旦識別到害蟲,就會自動推送預警信息,我們會立即啟動氮氣氣調等物理防治方法。”馬一銘說,這種綠色防控方式完全避免了化學藥劑殘留,讓儲糧更安全。目前,蟲情AI分析預警技術已在溫州、玉環、銅陵、南寧等20余家直屬庫開展示范,有效降低了蟲情暴發風險。
從南方的氮氣氣調到北方的內環流控溫,我國已形成因地制宜的綠色儲糧技術體系。其中,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較常規儲糧技術節能50%以上。隨著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農戶儲糧損失率已從十年前的8%降至目前的約3%,專業糧庫儲糧周期內綜合損失率更控制在1%以內,我國糧食儲備正加速從“儲得足”向“儲得好”跨越。
全程賦能 暢通節糧減損鏈條
糧食的科技守護之旅,從田間地頭就已開啟。在“天府糧倉”首提地——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種糧大戶王元威對今年的收成很滿意。他指著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介紹:“我們這里交通便利、用水方便,而且2018年開始就實現了無人機施肥,現在水稻單產穩定在每畝近1400斤!”
當這些優質糧食離開田間前往糧庫時,另一場智慧革命正在那里等候,那就是國內糧食行業首個“機器人技術+模塊化”智能化集成設備——“糧食收購智能扦檢系統”。
“這套系統可以根據車廂長度自動匹配扦樣點數量和位置。”中儲糧成都研究院工程師唐琦林指著正在作業的系統介紹,取到的樣品混勻、分樣后,經機械臂快速傳送到各個儀器中,經智能AI識別數據庫分析,對出糙率、雜質等22項指標進行精準檢測,“大概12分鐘,這車稻谷的檢測結果出爐。稍后,用于抽檢的10斤左右糧食會通過余糧回送裝置返還糧車,最大限度保障農民利益。”
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全國近40個中央儲備糧直屬庫投入使用,在夏糧、秋糧收購等關鍵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更好保障糧食收購環節扦檢結果的公平、公正。
糧食顆粒歸倉后,節糧減損的征程并未結束,而是在加工環節開啟了新的篇章。在稻谷加工方面,針對過度拋光導致的損耗,中糧集團突破性開發了9%黃金碾磨技術,不僅有效保留了米粒原生美味層和原生口感,更極大降低了無謂的加工損耗,從生產環節遏制糧食浪費現象。
“谷物碾磨就像削蘋果,削得越狠浪費越多。我們找到的大米‘黃金碾磨度’,能讓每噸稻谷多產出32公斤大米。”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谷物研發中心副主任亓盛敏表示,如果在全國推廣,相當于新增百萬畝良田的產量。
此外,小麥、玉米等加工領域同樣有“減損妙招”。中糧集團研發的全麥粉穩態化技術,讓全麥粉得粉率達到95%以上,過去被視為副產品的麩皮,如今成為全麥粉原料。另外小麥胚芽通過精細加工技術產出高附加值產品。而在玉米深加工領域,可以將玉米淀粉轉化為燃料乙醇、淀粉糖,玉米蛋白用于生產飼料,玉米胚芽榨取玉米油,玉米芯用作綠色燃料,讓每一粒玉米都發揮最大價值。
從科技儲糧讓糧食在倉內“睡得好”,到創新加工讓其價值“用得好”——如今,這條貫穿糧食生命周期的科技鏈條,正將豐收的希望,扎實地轉化為餐桌上的幸福與國家糧安的底氣。
(本報記者 訾 謙)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