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論語】
農諺講“秋分一到,谷場見稻”,秋分意味著廣大農人馬上要以大忙農事的方式打開這個秋天。黑龍江各農場,并排前進的大型收割機在遼闊的黑土地上穿梭,上演盛大的田間“閱兵”;內蒙古通遼市近2000萬畝玉米秋收順利,千里沃野一片繁忙……目前,全國秋糧主產區收獲已超八成半,全國冬小麥播種過一成。其中,黃淮海秋糧收獲過八成,在前段時間黃淮地區特別是河南、山東、安徽等地遭遇持續降雨、給秋收帶來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進度頗為不易。
搶字當頭,與天爭時,與地爭糧。面對不利因素,各地努力保證秋糧搶收搶烘。
持續降雨導致土壤松軟、積水,普通輪式農機難以下地通行?那就派出履帶式收割機上場!面對黃淮海地區履帶式收割機保有量少、供需缺口大的情況,農業農村部迅速成立工作專班,加強機具調度調配,跨省統籌調劑,讓農機資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最需要的地方,按黃淮地區需求調劑調度履帶收割機20多萬臺。
玉米收下來趕不上晴好天氣無法曬干,容易霉變腐爛?那就讓烘干塔晝夜不停運轉!各地為農服務中心、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等“人休塔不休”,把原本濕漉漉的玉米變成干爽的“放心糧”,玉米水分含量從百分之三四十降到14%以下,達到可以安全存放的標準,最大程度減少農戶損失。除了固有的烘干設備,農業農村部也調度上千臺移動烘干機助力保住來之不易的秋收成果。
在這場秋收競速賽里,人們從“能多收一塊是一塊”“全員擰成一股繩”中看到了拼搏的勁頭,也從轟鳴的履帶式收割機、烘干塔中看到了科技的力量。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更是首次突破1.4萬億斤,豐收的密碼中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看田間地頭,不少原來沒有水源基礎的“望天收”地塊變身“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我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育成一批優質高產水稻、節水抗病小麥、機收籽粒玉米、高油高產大豆等生產急需的重大品種,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打包采棉機、大馬力拖拉機、精量播種機、大喂入量谷物聯合收割機等先進適用農機應用在生產一線,丘陵山地拖拉機研制成功并加快推廣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智能網聯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手機成為新農具……從“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靠力氣種地,到無人機施肥、收割機下地的“靠科技”吃飯,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發生質變!
看存儲環節,遍地開花的農事服務中心、為農服務中心、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等,為農戶提供糧食干燥、清理等服務;有關部門加強農戶儲糧技術服務和指導,大力推廣科學儲糧裝具,農戶儲糧損失率比十年前降低5個百分點;先進的現代化糧倉以及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等儲糧技術,將糧庫儲糧周期內綜合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保障糧食安全,不僅在增產上發力,減損端同樣給力。
不難看出,在科技的助力下,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大國糧倉更加殷實穩固。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極端天氣多發重發,給糧食安全帶來一定挑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對此,要不斷強化災害預警預報,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研發更多適用智慧農機,持續提升農業防災能力。用好科技的力量,從豐收在田到豐收在手,從金黃遍野到顆粒歸倉,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作者:陳 晨)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