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龐無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日前對外公布。《建議》中十余次提及房地產相關內容,并將“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納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板塊中,進一步強化房地產的民生屬性。行業專家認為,這為“十五五”時期樓市發展錨定了清晰航向,未來5年,中國樓市或迎四大變化。
其一,政策轉向。
《建議》明確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這是對行業發展階段變化的精準回應。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超40平方米,戶均住房接近1.1套,住房短缺時代基本終結。今年9月末,近7.6億平方米的商品房待售面積也印證這一點。“高質量發展”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以“高質量發展”為指揮棒,房地產業將加快構建發展新模式。不同于過往樓市調控中以限制或刺激需求為核心的短期政策,新模式需回過頭來,完善開發、融資、銷售等基礎性制度。以銷售為例,據住建部此前透露,未來將有力有序推進現房銷售,做到“所見即所得”。
其二,供需重構。
因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改善優化供給,方可重構供需平衡,推動房地產市場長期平穩健康發展。《建議》從“保障托底”和“市場升級”的雙軌制設計出發,推動改善供求關系。
一方面,《建議》提到,優化保障性住房供給,滿足城鎮工薪群體和各類困難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分析認為,這擴大了住房保障的覆蓋面,將原來只對困難群體的“重點保障”變為涵蓋工薪群體的“全面保障”。
另一方面,《建議》強調,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給。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改善性住房是當前結構性增量需求的重點。根據不同地方居民對改善性住房的需求差異,在供給上進行更精準匹配,或將是“十五五”時期住房供應的一大特點。據中指研究院數據,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重點30城120至144平方米的住房成交量占比提升至30%,大戶型產品已成新房市場主流。
其三,品質提升。
《建議》明確,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實施房屋品質提升工程和物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李宇嘉表示,正在推進的老舊小區改造、危舊房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完整社區建設等,都意在提升房屋質量和居住品質。
“品質提升”正在加速落地。此前住建部提出通過好標準、好設計、好材料、好建造和好運維等方面推動“好房子”建設。近兩年,多地也出臺文件對建筑設計規劃、計容規則等進行完善和規范,未來或有更多城市跟進。
其四,存量盤活。
當前,存量更新改造正成為住房供應的重要來源。《建議》提及“盤活用好低效用地、閑置房產、存量基礎設施”“實行統籌存量和增量綜合供地”等。
中指研究院認為,“十五五”時期將有更多支持盤活存量土地、存量房的政策落地。根據該機構監測,截至10月24日,各地已公示的擬使用專項債收購閑置存量土地的總金額超6200億元(人民幣,下同),專項債實際發行/即將發行約2160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