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跨國企業研發熱土
今年以來,一大批外資在華研發項目陸續落地,凸顯出越來越多跨國企業正順應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大勢,加大在華研發投入,持續提升本地化創新能力,在贏得更廣闊市場機遇的同時,也推動中國加速從“制造基地”向“研發熱土”轉變。
外資研發布局不斷提速
2025年1月至8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2435家,同比增長14.8%。一系列數據表明,外資在華投資熱情不減、投資結構優化。
重視研發、創新導向是高技術產業的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外資企業在華研發投入力度持續提升,設立研發中心的步伐明顯加快。
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提出,2013年后的10年間,在華規模以上外資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增長超過86.5%。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海外資研發中心累計突破600家,北京外資研發中心數量較去年翻番。
近年來,漢高多次在中國投資研發創新項目。2024年1月,漢高消費品亞洲研發中心正式啟用,這是漢高消費品牌在亞洲最大的研發中心;今年5月,漢高粘合劑上海應用技術中心正式投用;今年9月,總投資約5億元的漢高粘合劑技術上海創新體驗中心啟用。
在醫藥領域,也有不少跨國企業將中國視為重要創新基地。今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投資25億美元在北京新建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及其他合作項目。至此,在阿斯利康全球六大戰略研發中心中,有2個落戶中國。阿斯利康中國總經理林驍介紹,阿斯利康中國研發與全球同步率達100%,擁有超過200個項目,計劃在2030年前推出20款全球創新藥,中國研發團隊目前主導近20項阿斯利康全球臨床試驗。
此外,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相繼落地數字配電中國研發中心、中國研究院自動化研發中心、關鍵電源創新實驗室、金山創新實驗園區二期等研發機構。
“在研發創新方面,施耐德電氣不斷加大在華投入與本地化布局。自2019年以來,我們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8%,已建成五大研發中心及AI創新實驗室,擁有2200多人的研發團隊。”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說,施耐德電氣持續強化“中國中心”戰略,建設研產銷一體化的敏捷機制,中國已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四大研發基地之一。
中國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為何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研發的熱情持續高漲?專家指出,這源于中國在市場規模、政策環境、創新生態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增強。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說:“中國市場不僅規模龐大、潛力巨大,而且對創新極為友好。企業和消費者都樂于接受新事物,這對于新技術和新產品快速實現商業化進而形成良性市場循環至關重要。中國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外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開展研發工作。此外,中國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完善的產業鏈,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研發效率。”
跨國企業對此深有感觸。尹正表示,中國已構建起需求引領、產業支撐、人才驅動的創新生態,形成了獨特的創新優勢。近年來,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積極構建數字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這與施耐德電氣的技術專長高度契合,為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4年10月,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創新合作中心在上海揭幕,拜耳在華研發布局得到進一步深化。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區研發負責人李曉萌表示,中國持續鼓勵醫藥健康產業創新,長期、穩定的政策環境讓拜耳在中國投資研發更有信心、更有底氣。拜耳健康消費品和多個本土研究機構、企業開展合作,也充分感受到中國本土研發機構和企業的創新力量與巨大潛力。
近年來,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新技術快速發展,給跨國企業創造了巨大市場機遇,也使其更加感受到創新的緊迫性。中國是一系列前沿技術的發展高地,因而被許多跨國企業視為實現技術引領的重要助推力量。
“從政策導向到行業實踐,從技術突破到生態重構,中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也是施耐德電氣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在中國,我們建立了AI創新實驗室,聚焦能源管理和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細分場景需求,加快面向產業需求的研發創新。”尹正說。
林驍表示,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為全球科研帶來新動力。阿斯利康在中國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科學發現。例如,阿斯利康與石藥集團達成戰略研發合作,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分析靶向蛋白與現有化合物分子的結合模式,并進行針對性優化,從而篩選出高效且具有優異開發潛力的小分子藥物。
中國創新反哺全球業務
跨國企業在中國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升了本土創新能力,增強了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周密表示,中國市場成長性很強,且市場需求有顯著獨特性。同時,中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跨國企業需要深入研究分析中國市場特點,打造更貼近本土市場需求的產品,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力。
漢高大中華區總裁安娜說:“中國正引領一系列技術與市場趨勢的變革,創新速度和應用場景發展令人矚目。在中國開展研發、加大創新投入,可以讓漢高更貼近客戶,更快速、高效地響應市場需求。”
李曉萌表示,過去幾年,拜耳健康消費品在中國推出了多款創新產品,都是基于公司和合作伙伴對消費者健康需求的洞察和深入理解。本地研發也增強了公司供應鏈與生產的靈活性,實現從研發到制造的閉環,加速創新成果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跨國企業用在中國開發的技術創新成果服務全球市場,實現對全球業務的反哺。
截至2023年,拜耳健康消費品的中國創新產品占全球創新產品總量的比例達到15%,為單一市場最高,一系列創新產品走向全球市場。例如,該公司和新華制藥合作的原料藥,已出口數個國家;和江南大學、微康公司聯合推出的達益喜益生菌,已出口亞太地區其他市場。
安娜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很多新趨勢、新需求都首先在中國出現。漢高在中國的研發創新成果通過和漢高全球創新網絡相連,可以被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所參考和借鑒。
“施耐德電氣中國團隊參與研發并在中國首發的無六氟化硫環保開關柜,采用干燥空氣替代六氟化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廣泛推廣至全球市場,助力可持續發展進程。”尹正說,施耐德電氣正借勢中國發展動能,將“中國創造”“中國智造”推向全球,實現“在中國、惠世界”,從而提高整體競爭力。(經濟日報記者 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