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經濟觀察】中國外貿“新特質”愈加清晰
三季度是全年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33.61萬億元,同比增長4%。從單季數據看,我國進出口整體增速逐季加快,從一季度、二季度的1.3%、4.5%增長至三季度的6%,已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
透過這條上揚曲線,我們讀到了外貿總量穩進的底氣、結構轉型的朝氣以及創新升級的銳氣,而眼下熱鬧的秋季廣交會與即將到來的進博會,讓中國外貿“韌性打底、質效升級”的新特質變得愈加清晰。
“韌性打底”體現在進出口增速上。9月當月,我國外貿以8%的增速創下年內月度新高。這種“爬坡式”的增長,印證了外貿強大的抗壓能力,而支撐這份韌性的正是不斷壯大的經營主體。據統計,前三季度,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經營主體首次達到70萬家,已超去年全年總量。其中,61.3萬家民營企業活躍在全球貿易市場,成為中國外貿名副其實的“生力軍”。此外,我國持續優化貿易布局,通過貿易多元化等舉措,有效對沖外部市場風險。廣大外貿企業以高質量供給適配國際市場需求,為我國外貿出口注入了新動力。
“質效升級”體現在增長動能上。伴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中國制造機器人產品走俏國際市場,前三季度僅工業機器人出口規模就增長了54.9%;“新三樣”出海繼續高位運行,風力發電機組及零件出口增長了23.9%;盲盒公仔等國貨“潮品”變成全球“爆款”,相關產品熱銷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如此,從超級巨輪到掌上終端,從工業設備到具身智能,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技術新產品的競相涌現,“中國智造”新優勢不斷凸顯。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占比逐年提升,出口商品的結構持續優化提升,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加快積聚。
如果說數據略顯枯燥的話,秋季廣交會則讓這些新趨勢變得更具象化。從手術機器人、四足機器狗到123米長的風電“海上巨翼”,35萬件智慧產品集中亮相,中國智造正從單一產品向整體解決方案升級,尤其是“藍牙+北斗+5G”打造的智能對接系統,讓全球采購商實現“一鍵導航”找貨源,這種“技術+服務+生態”的升級,不僅成為外貿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提升”轉型的生動注腳,更彰顯了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全球吸引力。
即將舉辦的第八屆進博會同樣看點多多。今年,進博會設置了六大展區與創新孵化專區,將集中展示低空經濟、新材料、智慧醫療等領域的全球前沿成果。事實上,這與前三季度我國外貿的結構性變化形成了呼應:出口端高技術產品增長11.9%,進口端雖微降0.2%,但降幅持續收窄。種種跡象表明,國內市場對高端商品與技術的需求正在加速回暖。
作為中國智造的“出海窗口”、全球好物的“入華門戶”,廣交會與進博會的一“出”一“進”,既展現了中國產業升級的底氣,也釋放了超大規模市場的活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雙向開放格局更加堅實。不過,外貿前行之路并非坦途。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部分市場需求收縮、貿易壁壘仍存等挑戰,仍是四季度需要應對的壓力。
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但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超大規模市場與完整產業體系的優勢突出,進出口依然保持強勁韌性和活力,這些都將成為高質量實現全年外貿目標的有力支撐。(作者: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