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忻州10月21日電 題:晉北黃土地結出“熱帶果” 農旅融合拓寬振興路
作者 楊靜 王春梅
金秋時節,走進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柏鹿泉村的火龍果基地,翠綠的火龍果樹整齊排列,累累果實如紅寶石般綴滿枝頭,為這片黃土地注入了嶄新活力。
熱帶水果火龍果在晉北黃土地上開花結果。 張玉潔 攝柏鹿泉村地處半山丘陵,曾是一個以種植西瓜、香瓜和紅蔥為主的純農業村,于2017年實現整體脫貧。柏鹿泉村第一書記許罡介紹,前幾年,當地人鄔瑞華返回家鄉承包大棚,嘗試“南果北種”,讓火龍果在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看到北方城市能種,我就想河曲一定也行。”多年前,從事農產品購銷的鄔瑞華看到火龍果在北方成功種植的案例,萌生了在家鄉試種的念頭。從此,他不斷探索,從土壤改良到溫控管理,從選苗到栽培,一點點學、一步步試,將全部心血傾注在這片試驗田里。
火龍果基地里,成熟的火龍果掛滿枝頭。 張玉潔 攝起初,幾乎沒人相信他能成功,連如今的大棚管理員王文蘭也曾認為他“異想天開”。“一開始我也不相信北方能種火龍果,后來想著試試,成功了是條新路子,不成功也積累了經驗。”
面對質疑,鄔瑞華沒有退縮。他引進科學種植體系,通過精準調控溫室環境,模擬南方氣候,終于讓火龍果在黃土地上開花結果。當第一顆火龍果成熟時,村民紛紛前來參觀品嘗,發出贊嘆:“沒想到河曲的黃土地也能種出火龍果。”
如今,鄔瑞華的火龍果采摘價達到每斤10元,單棚年產量超過2000斤,年收入穩定在14萬元以上。試驗田里的香蕉也試種成功,基地逐漸發展成為集觀光、采摘于一體的南國風情園,“農業+旅游”的新模式正為他和柏鹿泉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如何拓展銷路,是鄔瑞華下一步的重點。“在鮮果采摘基礎上,拓展深加工,引進百香果、無花果等新品種,并利用荒山種植本地果樹,把這片黃土地變成四季有果的‘花果山’。”鄔瑞華說。
“種植火龍果不僅提高了大棚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還帶動20多人就業,增加了村集體收入。”許罡表示,下一步村里計劃對200多畝荒坡進行整體規劃,發展“四季有果”的鄉村旅游,為鄉村振興探索新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