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10日電 (高志苗)從普陀區舉辦首屆TOP中央公園音樂嘉年華,到閔行區舉行“春申美好生活季”,再到崇明區長興鎮上演“橘夜星河”農文旅派對……與傳統“打卡地”相呼應,上海夜生活地圖正不斷更新,在更大的空間內激發“全域活力”,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增量”。
“2025中國城市夜經濟指數”顯示,上海夜經濟指數連續第五年保持全國第一。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何建華近日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示,發展夜經濟是上海增強城市生活魅力的重要措施,夜經濟不僅可以成為日間經濟的有效補充,更能成為推動商業消費從市中心向區域商圈乃至郊區延伸的重要動力。通過發展夜經濟,上海有望激發“全域活力”,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10月6日,普陀區“最愛TOP.中央公園音樂嘉年華”活動現場。(普陀區供圖)每到傍晚,被評選為上海市首批“夜生活好去處”的首爾夜市便熱鬧起來。在這里,“韓風”潮流與市集煙火氣融合,使其成為消費者打卡的活力地標。十年前,韓國人崔宗熙被首爾夜市自然交融的韓中文化氛圍所吸引,在此參與多家韓國料理店的建設與成長。
“上海不斷推動夜經濟的發展,首爾夜市的人氣也越來越旺,每天都有許多韓國和中國的客人光顧我們店里。”崔宗熙說,“實實在在的人流、不斷增長的夜間消費,讓我們晚市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這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圖為上海首爾夜市,“韓風”潮流與市集煙火氣融合,使其成為消費者打卡的活力地標。資料圖(閔行區供圖)離首爾夜市幾公里之外的上海老外街也是上海夜間活力的體現。這條擁有23年歷史的街區,除中餐外,還匯聚了及德國、泰國、印度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23家主題餐廳與酒吧,被稱為“美食聯合國”。消費者和經營者約70%為外籍人士,構成一個穩定而活躍的國際社群空間。
“夜生活本身就是上海的一個代名詞,”上海老外街商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徐晨立表示,“上海擁有龐大的外籍人士群體,其酒吧數量也位居國內城市前列。在此基礎上,我們致力于提供一種根植于海派文化的獨特夜間體驗。”在他看來,這種文化不僅吸引外國朋友前來,更通過他們的參與,為城市夜經濟注入了更多元的屬性與活力。
上海各區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探索適合區域發展的夜經濟。上海市閔行區商務委副主任胡俊穎介紹說,閔行區通過整體規劃推進夜間活動,夏季主打吸引國際游客,此外全年通過光影節、吃貨節等“人造節慶”以及相關主題活動,持續引流。“在業態布局上,區域內也注重差異化發展,既有異國風情集聚區,也有古鎮等融合江南水鄉風貌與歷史文化的本土夜經濟場景,共同構成豐富的多維圖景。”
何建華表示,近年來,上海夜經濟從早期的“夜市1.0”發展到如今“食、游、購、娛、體、展、演”多元融合的“夜經濟3.0”,是一個值得點贊的現象。未來,上海應進一步發展夜經濟,讓當地百姓和海內外游客沉浸式體味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