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多次組織暗訪工作,對以前發生問題的一些景點、項目、場所,以及接到的一些舉報投訴線索進行了暗訪。結果顯示,市場秩序不夠規范、安全生產存在風險隱患等情況仍然存在。有的是設施設備方面的風險,如設備損壞或者配備不足;有的是管理風險,如旅行社、導游未按合同約定提供旅游服務等問題突出。
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特征的旅游業,正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游客的需求也更趨多樣性和個性化,高風險項目的增加和游客選擇場景的多元化,為安全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旅游經濟打的是“市場牌”、吃的是“口碑飯”,要實現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旅游安全、規范旅游市場秩序。
持續推進市場治理,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抓好文旅行業安全監管,通過拉網式排查整改安全隱患,守住安全底線;抓好文旅市場規范管理,持續開展整治旅游行業亂象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坐地起價”“欺客宰客”等違法違規行為;抓好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做到環境清新、設施更新、管理創新、供給出新,不斷優化游客體驗。
堅持問題導向,及時回應解決游客反映的問題和訴求。抓好投訴處置,建立健全快速響應的聯動處置機制。對游客反映訴求和網上輿情動態,及時予以回應,能立即解決的立即解決,不能立即解決的要拿出方案舉措,明確解決時限,因各種原因不能解決的,也要耐心細致做好解釋說明工作。針對游客和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堅決依法依規從嚴從快處理。要運用大數據精準監管,暢通投訴渠道,不斷提升游客體驗滿意度。
順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要求,加快建立完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創新開展“信用+文旅”建設,健全完善文旅市場信用評價、權益保護等制度,依法對符合條件的失信主體“應認定盡認定”,增強信用監管震懾力。綜合運用行政約談、行政指導、游客滿意度調查等手段,加強對旅行社經營和導游執業行為的事中監管力度。針對演藝經濟、劇本娛樂、文創游戲等新模式、新產品、新業態,推行包容審慎監管,重在加強服務引導。
與此同時,各地還需持續修煉內功,在提升服務水準中贏得發展先機,不能僅靠流量的短期效應,更應側重于對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和提升。一方面既要“聽勸”,還要練好“內功”,想辦法讓基礎服務更貼心,讓價格更實惠,讓演出活動更精彩,讓游客來了還想來,讓流量變“留量”。另一方面要根植地方文化基因,讓游客體驗不同的民俗與風景,提供有品質有內涵的文化旅游產品,才能使網紅變為“長紅”。(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