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劉杰趙宇 彭瀅霏)在陜西丹鳳縣,每到重大節日期間,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辦鳳冠社區移民安置小區“火”了起來,當地干部發動群眾組織了熱熱鬧鬧的廣場舞、唱秦腔、花鼓戲、扭秧歌等文藝表演,萬名搬遷群眾參與其中,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
“過節,就是圖個熱鬧喜慶!我們社區是全縣12個鎮辦移民搬遷群眾匯聚到一起的,有3606戶1.4萬人。為了讓群眾過個祥和喜慶的節日,我們社區為群眾提供了文化設施和場地以及音響等設備,社區干部和搬遷群眾一起高高興興過大年!”丹鳳縣鳳冠社區干部石航濤說。
據了解,丹鳳縣積極探索實施易地移民搬遷、產業園區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精準扶貧、消費市場培育“五位一體”和循環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精品旅游景區、新型城鄉社區“四區同建”工作方式及“扎新根、斬老根、斷窮根”易地搬遷三步走工作法,識別建檔立卡易地搬遷戶7077戶28285人,建設12個集中安置點,其中5個800人以上安置點單獨成立社區組織,搬遷戶就地就近納入管理,實現了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目標。
“搬出來后,最怕群眾穩不住。所以,我們從健全易地搬遷配套政策入手,徹底解決搬遷群眾辦事難和兩頭跑的問題。”丹鳳縣政府主要領導說,我們出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進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十條措施,按照“原籍負責林和地,遷入地管理人和房”原則,把以“人”為主的上學、低保、養老、高齡、醫保、衛生健康管理、慢病簽約等服務事項劃歸安置點管理,解決群眾顧慮問題。
“黨的政策好呀,社區干部經常為我們宣傳黨的最新政策,還為我們群眾解決看病報銷等好多問題,真是方便多了!”家住丹鳳縣竹林關鎮丹水社區的曹俊堂,自從搬遷以后,熱心公益事業,他現在是移民小區五期48號樓的樓棟長,已經從普通居民蛻變成為社區的中流砥柱,在鄉村治理工作中為群眾服務。他主動承擔起社情民意聯絡員的角色,居民反映小區路燈損壞,晚上出行不便,曹俊堂得知后,第一時間聯系社區工作人員,協調維修事宜,很快就解決了居民的“夜行難題”。他利用線上微信群搭建起即時溝通的橋梁,居民們有任何問題和建議,他都能第一時間在群里反饋。
丹鳳縣通過電視廣播、干部入戶等方式提高群眾知曉率,縣民政、醫保、衛健等部門出臺具體辦事流程、操作辦法,對全縣安置社區精心指導,縣財政等部門變更惠農一卡通信息,增設移民社區信息,使7077戶群眾的一卡通信息在安置地建立。縣上鼓勵搬遷群眾將戶籍遷至安置地,未遷移戶籍的全部辦理“居住簿”,讓“居住簿”成為搬遷群眾在安置地的“身份證”。積極創新實行易地搬遷重點監測戶“雙幫扶”、脫貧戶原籍地干部聯系制,安置點實行干部包抓樓宇、聯系樓長、幫扶監測戶,確保幫扶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