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曼谷11月28日電 題:儒家思想以何成為世界哲學?
作者 李哈布(Rehab Mahmoud Ahmed Sobh)開羅大學中文系主任、孔子學院院長
儒家思想自春秋發端,歷經兩千余年的本土化發展,逐漸形成以“仁”“禮”等概念為核心的倫理體系。其不僅塑造了中國的精神文化傳統,也在全球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比較哲學的視角,分析其倫理基礎,探討其與西方哲學巨匠亞里士多德、康德的思想對話,追溯儒家思想從中國的哲學根源,逐漸演變為具有世界意義哲學體系的過程。
2025年9月28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東曲阜舉行。參祭嘉賓正衣冠、拾肅容,在司禮官的引導下,依次步入大成殿祭拜至圣先師孔子。中新社記者 李明芮 攝儒家思想的道德基礎與倫理結構
儒家倫理建立在“仁”“禮”“義”“中庸”“君子”等核心概念之上。“仁”是德性的內在維度,體現為對他人的關懷與同情;“禮”則代表行為與儀式的規范,是將功利行為引導至道德軌道的外在框架。儒家思想強調道德維度與實踐行為之間的密切關聯,認為倫理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根植于社會關系與相互義務中的生活實踐。
儒家倫理的特點在于其“德性倫理”性質,即關注個體在關系網絡中的道德身份,認為德性并非孤立的品質,而是個人在社會宇宙秩序中不斷實現自我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上說,儒家思想揭示了個人與他者之間的共生關系:實現社會的正義與和諧,正是成就“德性自我”的體現。
與那些在認識論與形而上學之間劃出嚴格界限的哲學流派不同,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的儒家經典,都體現出倫理與宇宙之間的內在統一與有機融合。宋明理學中,朱熹提出“理”這一概念,將其視為貫穿自然與人性的宇宙原理;王陽明則倡導“知行合一”,認為“良知”是通向真知的根本途徑。
這種知識與德性的融合,使儒家思想以倫理結構回應形而上學的問題,從而不同于常常將道德認知與抽象理論相分離的西方哲學傳統。
儒家思想與西方哲學的對話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出,德性是介于兩種惡德之間的中道,實踐的適度是實現人類善的基礎。儒家思想與其存在明顯契合:兩者都把德性置于道德行動的核心位置,并賦予習慣與教育在形成道德人格中的關鍵作用。
然而,二者在結構上也存在根本差異。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以個體幸福為目的,通過實現個人潛能來達成“善的生活”。相比之下,儒家思想認為,個體之善與群體之善之間存在辯證關聯,個人的幸福不能脫離社會和諧、家庭義務與公共責任而獨立存在。
此外,亞里士多德傾向于將德性理解為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而儒家則強調德性的動態性與實踐性,認為德性是在“禮”的滋養下不斷生成的。
因此,儒家倫理擴展了德性的內涵,使其具有更深層的社會與交往維度,不僅關注個體的完善,更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與責任。
西方哲學的另一位奠基性人物伊曼努爾·康德,將其倫理學建立在純粹理性與“義務”的基礎之上。他提出“定言命令”的原則,即道德行為應當能夠被普遍化為一種普適性的法則。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可以成為“普遍法則”的行為才是道德的。
與此相對,儒家思想的道德規范更具家庭性與社會性特征,注重人際情境的差異,以及義務的具體性、靈活性。
儒家倫理與康德倫理在三個核心方面存在差異。第一是理性基礎。康德認為,道德源自普遍且邏輯自洽的理性法則;儒家則基于社會傳統與文化實踐,通過長期的禮俗與教育,形成道德情感與行為規范。第二是道德主體。在康德的體系中,道德行動者是依循理性法則的獨立個體;而在儒家思想中,道德主體始終處于家庭、社會、君臣等關系網絡之中,義務的內容與優先級取決于這種關系結構。第三是道德實踐的靈活性。康德的道德法具有普遍性與嚴格性;儒家則倡導中庸之道,強調在具體情境中靈活調節行為,以維持社會的和諧與秩序。
盡管如此,從現代視角來看,儒家倫理依然可與康德的道德理性精神相呼應。例如,儒家對“誠實”和“尊重”的重視,與康德“出于義務而行善”的理念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都追求道德的普遍性與人性的尊嚴。
2025年7月9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啟幕,本屆論壇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圖為中外嘉賓在尼山講堂外合影留念。中新社記者 梁犇 攝儒家思想對當代世界哲學的貢獻
儒家思想為當代倫理議題提供了重要的哲學工具,尤其在職業倫理、分配正義與關懷倫理等領域,展現出獨特的思想價值。
例如,儒家的“仁”與“禮”概念,使我們能夠重新思考倫理的本質——倫理不僅是個體的責任,更是制度性與社會性的實踐。通過“仁”,倫理被理解為一種充滿同情與人際關懷的態度;通過“禮”,這種關懷得以在社會制度與日常行為中得到具體體現。
在“關懷倫理”層面,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種以關系與相互義務為核心的模式,不僅強調規則的遵循,更重視行為背后的情境與關系網絡。這與當代女性主義倫理學中的“關系性關懷”理論形成了呼應。
關于“正義”,儒家思想主張一種建立在社會關系與權責平衡基礎上的“關系性正義”觀,強調公正應當兼顧個體與群體的和諧。這種觀點為現代“分配正義”理論提供了啟發,幫助我們在效率與社會同情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不僅是古代東方的倫理傳承,更是一種能夠積極參與當代全球倫理對話的哲學資源。
2025年9月27日,2025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在山東曲阜開幕。中新社記者 李明芮 攝在面對現代自由主義標準時,儒家思想并非毫無爭議。一些批評者認為,儒家傳統的部分詮釋,例如對“孝道”與社會秩序的強調,可能引發關于個人權利與自由的質疑。此外,也有學者探討,儒家思想是否能夠與現代概念相兼容,如性別平等與公民權利的絕對性。
然而,這些爭議點也是儒家思想自我更新的資源。例如,“仁”與“中庸”的原則可以被重新闡釋,用以賦予社會等級結構以更具人文關懷與平等精神的意義,從而實現對尊嚴與人權價值的再整合。通過這種動態詮釋,儒家思想并非停滯于古代,而是具備自我更新、對話互鑒的潛能。
總之,儒家思想逐步成長為世界哲學,并非僅僅源于其地理傳播或文化外交的推廣,而是由于其在哲學層面上展現出的獨特生命力與普遍價值。儒家倫理通過融合“知”與“行”、個人與社會、情感與理性,形成了一套連貫而富有實踐意義的道德體系。
儒家思想對于西方哲學而言,是一位平等的對話伙伴,具備足以參與世界哲學對話的深厚根基。在全球化時代的倫理、政治與教育討論中,儒家思想有能力以其獨特的人文智慧,豐富并啟發當代世界的哲學思考。(完)
作者簡介:
李哈布。作者供圖李哈布(Rehab Mahmoud Ahmed Sobh),開羅大學文學院教授、中文系主任,開羅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長期深耕中國語言文學文化教學與研究,曾獲首屆“孔子學院院長紀念獎章”,并兩獲“全球孔子學院先進個人”。致力于教材和書籍的編寫與翻譯,2022年被選為埃及中小學漢語教材編寫委員會負責人,有《快樂漢語》《中國畫研究法》《老莊心解》等阿拉伯語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