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徐雪瑩)“基于中華民族整體史觀,更能發現中國歷史上各民族走向交往交流交融的內在脈絡與必然。”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云28日在一場論壇上受訪時表示。
第二屆西藏歷史文化論壇暨中華民族發展史視閾下的吐蕃史研究學術研討會28日在北京召開。其間,張云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長期以來各民族在發展中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吐蕃王朝為例,其崛起和強勢發展與唐王朝乃至其他民族政權發展息息相關。
“元朝將西藏納入中央王朝行政管轄,吐蕃王朝起到重要奠基作用。”張云說,學習借鑒唐王朝政治制度,參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經濟文化交流……是吐蕃王朝和內地緊密聯系的實證。談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他表示,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發展而來,“前人的擔當是我們今天的遵循,也是我們未來共同努力的方向”。
“吐蕃是西藏地方歷史發展的關鍵階段,為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輝煌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鄭堆致辭指出,吐蕃史不僅是西藏地方史,更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民族交融、文化互鑒的宏大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鄭堆表示,面對反華勢力頻頻在西藏議題上制造事端,我們要以扎實的學術成果正本清源,講清楚西藏自古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只有把吐蕃史置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大歷史觀中,才能從根本上粉碎各種分裂謬論,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提供堅不可摧的學術支撐。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梁俊艷作報告時提到,以20世紀30年代英國駐拉薩代表黎吉生為典型的一些西方人士,其藏學研究動機根植于殖民時期地緣戰略,損害了西藏歷史研究的客觀性,不利于讀者認知真實的西藏史。
她受訪時表示,面對國際藏學研究中一些歪曲解讀,中國學界需構建自主話語體系,在敘事上實現三方面突破。一是以敦煌吐蕃文獻、漢籍藏文譯本與金石碑銘形成多元互證,用多語種原始材料夯實“主權連續”證據鏈;二是打破西方“東方學”范式,建立符合西藏歷史邏輯的闡釋體系,如從“供施關系”到行政管轄的實證研究;三是主動設置國際議題,將中華視野與全球史話語融合,用對方聽得懂的學術范式講清中國歷史上中央政權對西藏的行政、軍事、司法管轄史實。
來自13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約100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論壇。19位專家學者圍繞吐蕃歷史總論、內外交往、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及家族世系等方面進行交流討論。
據悉,西藏歷史文化論壇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自主創立的三大交流平臺之一,每兩年舉辦一屆,旨在加強對外學術聯系,推動西藏地方歷史研究。首屆論壇主題為“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