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題:“建筑針灸”理念如何走入國際視野?
——專訪首位獲沃爾夫獎的中國女性徐甜甜
中新社記者 曾玥
今年3月,國際頂級學術獎項之一的沃爾夫獎揭曉,中國建筑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徐甜甜獲頒沃爾夫建筑學獎,成為首位獲得沃爾夫獎的中國女性。
多年來,徐甜甜帶著“建筑針灸”的理念深入中國鄉村,通過少量介入的建筑改造激活鄉村經濟文化潛能。基于這一理念開展的創新實踐不僅亮相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德國伊達斯建筑論壇等國際平臺,其項目還被聯合國人居署列入城鄉聯系發展示范案例,引發國際關注。近日,徐甜甜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析“建筑針灸”理念的內核與外延。
實地調研中的徐甜甜(右)。清華大學供圖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的建筑理念從何而來?
徐甜甜:我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出生長大,那里的歷史街區肌理保留完好,傳統民居帶有氣候特征和地方特點,選擇學習建筑和童年時生活的傳統民居有關。
我先后在清華大學、哈佛大學求學。東西方的學習經歷讓我的建筑風格互有融合。海外的學習實踐讓我認識到公共建筑空間的重要性,國內的成長背景則讓我意識到建筑理念必須扎根在地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文化從獨特的生態環境中孕育而來,具有多樣性。我現在思考的方向,是如何準確捕捉和轉譯中國的在地文化。
中國的傳統建筑觀是宏大的有機體系,講究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反映從生態、生產到生活的遞進關系,與中國人的宇宙觀、哲學觀一脈相承。建筑不是獨立表達的個體,而是巧妙嵌入自然有機體系的一部分。這種觀念關注整體而非房子本身,比如村莊沿著山坡地形、順著朝向布局與梯田、竹林、茶園連為一體。蓋房子不是最終目的。
徐甜甜在浙江松陽設計建造的竹林劇場。清華大學供圖中新社記者:您提出的“建筑針灸”理念有何內涵?
徐甜甜:參與和見證中國城市化發展20余年,我最大的感受是“調整”:過去大拆大建、標新立異的方式已逐漸轉變,現在強調城市更新,盤活存量建筑和資源。這種轉變是可持續價值觀的體現——一方面,合理的新陳代謝方式可減少環境破壞;另一方面,人文的有機更新可保護街坊鄰里的生活痕跡和集體記憶,推動生態、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建筑針灸”與城市更新理念相通,核心是以最小干預實現最大效用,像中醫把脈,針對具體“癥狀”提出解決方案,反對“一刀切”。實施“建筑針灸”的前提是尊重城市或鄉村的歷史文化、集體記憶,做法上摒棄大拆大建,倡導通過少量介入“對癥施針”,激活當地的經濟文化潛能。正如中醫針灸通過穴位激活經絡、調節人體平衡,“建筑針灸”是為了實現村落的整體活化,挖掘村莊的文化內核,重塑村民的文化自信、身份認同和歸屬感,進而促進創新創業、吸引年輕人回鄉。
“建筑針灸”的理念也影響著我在建筑改造中對于材料的取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會優先使用在地天然材料,其經濟性強,與周邊環境融合度高,且當地工匠熟悉相關加工工藝,有利于帶動本地人參與鄉村改造。
徐甜甜在浙江松陽設計建造的紅糖工坊。清華大學供圖中新社記者:參與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哪個案例令您印象深刻?
徐甜甜:縉云巖宕的廢棄采石場活化項目令我印象深刻。浙江省縉云縣因千年采石留下數千個廢棄礦洞。2021年,當地委托我和團隊對具有代表性的9個巖宕進行生態活化利用。
2021年4月開始調研,當年6月開工,我們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對采石場進行少量干預、微改造、精提升,根據不同石窟的空間屬性設計功能,例如將8號巖宕改造為書房致敬摩崖石刻等地方文化,利用9號巖宕的聲學效果打造婺劇展演舞臺,把10號巖宕設為千年采石文化的戶外展廳等。
當時,村民們主動提出在巖宕開設采石表演場地,不想讓在地文化斷了根。項目施工時,不少老石匠自發前來幫忙。他們大半輩子都在從事手工采石工作,對自己的采石技藝和開鑿空間飽含情感。項目建成時,他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前段時間我去了位于浙江省溫州市的雁蕩山,開始籌備當地的合作項目。我從前山到后山跑了一遍,感受到每重山都有不同的性格。只有將自己代入當地人的視角里體驗,才能對這個地方形成準確的認識并與之共鳴,從而做出好的設計。我時常想象自己在這里長大,仿佛演員飾演角色演繹一部劇,去經歷一段人生、體會當地需求。雁蕩山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令人震撼,近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建筑轉譯表達雁蕩山的文化內涵。
徐甜甜在浙江縉云設計建造的巖宕書房。清華大學供圖中新社記者:對于推動中國的建筑設計和理念走上世界舞臺,您有哪些心得體會?
徐甜甜:我認為關鍵在于中國鄉村社會創新實踐的社會價值——國際認可的不只是單一的藝術價值,更是其對社會的意義。
中國建筑理念走向世界的核心是傳承中國傳統建筑觀。這種古老的東方智慧強調建筑與生態結合,體現藝術、經濟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生態危機等挑戰有借鑒意義。中國傳統建筑觀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在今天依然極具價值。(完)
受訪者簡介:
徐甜甜。受訪者供圖徐甜甜,清華大學建筑學學士、美國哈佛大學(GSD)城市設計碩士。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2020年入選美國建筑師學會(AIA)國際榮譽院士,2024年入選德國藝術院(Akademie der Künste)院士。多次獲得重要獎項,包括2022年瑞士建筑獎、2023年柏林藝術獎、美國Marcus建筑獎、Holcim亞太建筑金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全球可持續建筑獎等,2025年3月獲頒沃爾夫建筑學獎。曾在美國耶魯大學、瑞士門德里西奧建筑學院擔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