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最新修改的《專利審查指南》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備受關注。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務管理部部長蔣彤11月28日透露,《專利審查指南》最新修改進一步完善了人工智能(AI)領域審查標準,首次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主題設立專門章節,加強人工智能倫理審查是主要內容之一。
11月2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北京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國家知識產權局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蔣彤回答媒體提問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她說,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中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為及時回應創新主體人工智能相關技術保護的迫切需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先后三次修改完善了人工智能領域專利申請的審查標準,并在《專利審查指南》中進行明確。
蔣彤指出,這次最新修改首設“人工智能、大數據”專章,主要包括加強人工智能倫理審查、明確申請文件披露技術方案的要求、完善創造性判斷規則三方面內容。
加強人工智能倫理審查方面,強化政策法規保障作用,按照專利法第五條的要求,也就是專利授權方面的合法性和道德性要求,明確人工智能相關的數據采集、規則設置等技術方案的實施應符合法律、社會公德和公共利益要求,筑牢安全底線,引導人工智能的發展“智能向善”。
明確申請文件披露技術方案的要求方面,針對人工智能模型“黑盒”特點,即社會公眾只清楚模型的輸入和輸出結果,但無法得知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因此可能帶來的技術方案公開不充分問題,明確模型構建、模型訓練等情形下說明書的撰寫要求,細化充分公開的判斷標準,促進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的傳播與應用。
完善創造性判斷規則方面,明確人工智能技術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和處理對象時的創造性審查標準,以案例的方式說明應如何考慮算法特征對技術方案作出的貢獻,進一步提升審查結論的客觀性與可預期性。
她表示,國家知識產權局下一步將持續跟蹤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新業態的產業發展,繼續及時完善審查標準,更加適應技術發展需要,為支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蔣彤介紹說,《專利審查指南》的最新修改,主要包括“健全新領域新業態保護制度,進一步激勵產業創新”“針對審查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優化審查標準和規則”“固化審查實踐中的成熟做法,更好服務創新主體”三個方面。
例如,健全新領域新業態保護制度方面,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專利申請的審查標準,增加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考慮和判斷,明確申請文件撰寫要求等,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需要和治理需求;增加比特流專利申請審查專門規定,明確保護客體和申請文件的撰寫要求,順應流媒體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明確植物品種定義,擴大專利可授權客體范圍,與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形成合理有效銜接,助力國家種業安全。
據悉,國家知識產權局目前正在開展《專利審查指南》修改的配套落實工作,確保新規明年1月1日按期施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