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的發展重心,正加速向民生傾斜。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中,一個細節引發關注。
即,“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被置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框架之下。而在“十四五”規劃中,有關房地產的要求被放在新型城鎮化板塊之中。
這一頂層設計上的變化,明確了未來五年房地產發展的核心方向,民生定位和居住屬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資料圖:一處建設中的房地產項目工地。“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從解決住房短缺問題向提升居住品質、促進社會公平的戰略升級。”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對三里河表示。
這意味著,行業評價標準將從過去的投資、銷售規模,轉向要滿足人民對好房子、好生活的向往。
對于房地產的具體部署中,“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被置于首位,是行業發展換擋的必然選擇。
“十四五”期間,全國累計銷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積約50億平方米;存量住房市場的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全國有15個省、區、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過新房。
上述來自住建部的數據,意味著中國房地產發展,已從大拆大建的增量時代邁向以城市更新為主的存量時代。
這需要對房地產開發、融資、銷售等基礎制度進行全方位完善。
開發端,與預售制度改革、提升房屋品質等密切相關;
融資端,涉及發展REITs等多元融資渠道;
銷售端,包括靈活調整限購、限貸政策等。
驅動房地產變革的底層力量,是市場供求關系的深度調整。
正如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浦湛所說,本輪房地產市場調整是供求關系重大變化帶來的中長期趨勢性調整,是房地產從增量為主向增存并重轉換的供求關系再平衡的過程。
面對形勢變化,《建議》沿著“保障+市場”兩條主線同步展開部署。
“保障”的重點是“住有所居”,優化保障性住房供給,滿足城鎮工薪群體和各類困難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十四五”時期,我國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群眾。
預計“十五五”時期保障性住房的規模、區域和產品結構將獲得更多政策關注。
“市場”的重點是“住有宜居”,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給。
這一點,市場已有反應。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重點30城120-144平方米的住房成交占比提升至30%,大戶型產品是新房市場主流。
“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納入民生保障板塊,決定了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主攻方向。
對于房地產行業企業來說,不管是大力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還是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完整居住社區建設和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都必須遵從“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原則。
房地產仍然重要,但市場變局已全面展開,行業如何高質量發展不只關乎房地產企業,也關系每個人未來的生活。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