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小龍馬鄉大張村的農田里,聯合收割機轟鳴聲中,一排排玉米稈被吞進機身,轉眼吐出光禿禿的秸稈,金黃的玉米穗順著管道嘩啦啦灌進隨行的拖拉機斗。
“我流轉的4000多畝田,已收割2000多畝。”62歲的種糧戶韓中梅一臉輕松,他的玉米早有去處——邯鄲市永年區博遠糧油貿易有限公司已與他提前簽約。“和博遠糧油合作,玉米收了能直接運去儲存,比自家曬糧、儲糧省事兒多了。”也正因“農企合作”便利,他流轉的土地從幾年前的2000多畝擴至4000多畝。“今年畝產估計1400斤左右,4000多畝地能收近3000噸。”韓中梅說,把糧食存進“糧食銀行”,用現代化手段科學儲糧,既不怕受潮發霉、蟲鼠啃咬造成減損,也不愁賣不上價,省心省力。
在永年區,邯鄲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推動博遠糧油打造“糧食銀行”模式,提供免費倉儲、代烘干、以貨易貨服務,糧食從收割到入庫全程“不落地”,農戶儲糧損失率從6.4%降至2%。“農民可就近免費儲糧,糧價理想或需用錢時能就地出售變現,也可在公司超市以優惠價兌換農資、日用品。”博遠糧油董事長許建社介紹,企業還建有3座烘干塔,日處理玉米1000余噸,讓農戶曬糧不再“看老天”。目前,該企業已與周邊種糧大戶簽訂3萬多畝代儲協議,帶動2萬多農戶畝均增收超500元。
這是邯鄲多部門聯動推進秋糧減損、顆粒歸倉的縮影。為保障秋糧應收盡收、減損增效,邯鄲市發改委、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協同發力,構建全鏈條保障體系。倉儲環節,市發改委牽頭推進“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新增有效倉容11萬噸,推動政策性儲備糧糧庫實現“云上監管”,倉內傳感器實時監測糧情,倉儲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今年秋糧收購前,通過線上線下摸底備足96萬余噸空倉容,投入169.5萬元檢修倉房設施。
邯鄲市農業農村局組織技術骨干深入合作社培訓,指導機手調試機具參數、推廣玉米減損收獲技術,同時備足履帶式收割機、排澇機具,組建應急作業隊應對連陰雨天氣。在魏縣愛耕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田里,新購的履帶式聯合收割機穿梭收割,鏟車負責外運。“秸稈倒伏、土地泥濘都能收,把秋糧損失降到最低,盡可能顆粒歸倉。”合作社負責人李西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