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清遠10月31日電 (記者 蔡敏婕)“智能交通的突破不在于單點技術疊加,而在于跨領域技術融合與標準協同。”國家智能交通系統(IT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進一步闡釋車路協同、AI算法、大數據等技術如何打破領域壁壘實現深度融合,以及統一技術標準、數據接口規范對打通智能交通全鏈條的關鍵作用,為推動新一代智能交通規模化落地提供指引。
10月29日至31日,由廣東省公路學會、福建省高速公路學會聯合主辦的“2025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與交通安全發展創新大會”在廣東清遠舉辦。
大會匯聚科研機構、領軍企業等全產業鏈核心力量,圍繞人工智能融合、數字孿生應用、智能設備創新、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智能照明升級五大關鍵領域,集中釋放數智技術賦能交通發展的核心價值。
“公路數字化需平衡效率提升與安全底線,避免技術空轉與資源浪費。”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原副局長王太說。同時,他還結合多地公路數字化試點案例,拆解如何以安全標準規范建設流程,確保技術落地能解決行業痛點,創造實際價值。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長陳琨在《關于交通基礎設施數智化升級的思考》中,創新性地把交通基礎設施數智化定義為“全鏈條價值重構”,明確指出數智化升級不應局限于局部環節改造,而需深度滲透到交通基建的設計、建設、運維全周期。
福建省高速公路學會副理事長王輝聚焦福建多山、地形復雜造成的高速運維難題,詳細介紹當地針對性打造的“全域感知+應急聯動”模式。該模式實現對山區高速路況、氣象、車輛動態全方位實時監測的具體路徑,讓監測信息高效轉化為救援、疏導行動,為相似地形區域的高速數字化轉型提供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廣東省交通集團信息中心主任梁華結合廣東交通數字化實踐經驗,系統辨析數據底座與數字底座的定義邊界、核心功能及本質差異,進一步闡述二者在交通監控軟件架構中的協同作用,為破解當前交通監控系統數據碎片化、功能單一化難題提供思路。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謝智超闡述無線信令技術與視聯網 AI技術的協同應用邏輯:一方面,通過無線信令技術實時捕捉車輛軌跡、流量變化等動態數據,構建交通運行的“動態畫像”;另一方面,依托視聯網 AI技術實現對路面異常狀況的可視化識別與智能分析,精準定位事故、擁堵、拋灑物等安全事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