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24日電 (記者 陳靜)“人工智能作為技術工具,在提升財會工作效率的同時,仍需直面資本市場財務舞弊、審計失敗等深層制度性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夏立軍教授24日對記者表示,未來會計研究應聚焦“AI+制度”的協同創新,探索技術如何協助破解制度性障礙,為構建高效透明的資本市場提供理論支撐,為會計研究開辟了新的學術視角。
中國商業會計學會學術交流與合作分會2025年學術年會匯聚多地學者。(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供圖)據悉,由中國商業會計學會、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主辦的中國商業會計學會學術交流與合作分會2025年學術年會聚焦“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會計與財務變革”。在題為《數智時代會計學科發展的幾點思考》的主旨報告中,西南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馬永強教授表示,未來財會人才需突破專業知識束縛,構建“技術邏輯—業務邏輯—商業邏輯”的價值創造思維,兼具數據分析、智能決策與戰略思維能力,成為“AI之上、會計之上”的復合型人才。
馬永強教授強調大學教育應夯實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強化價值引領,以從容應對技術持續迭代帶來的挑戰。
“‘場景精準匹配’是推動智能項目轉型的關鍵所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原副書記、副院長、智能財務研究院院長劉勤教授提出,需要以真實業務需求為核心,綜合考量 ROI量化、技術適配性、數據就緒度、人機協同等核心要素,通過構建“技術—場景—價值”實踐框架,為企業推進智能財務提供可操作的實施路徑。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王孝鈺副教授介紹了AI技術在文化財務研究中的應用前景,強調其在文化特征提煉和量化分析中的獨特優勢,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孔東民教授分享了相關研究成果。研究發現AI產業的蓬勃發展推動人才需求結構重構,女性友好型崗位顯著增加,有效打破了傳統就業市場的性別歧視壁壘,為女性就業賦能增效。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AI技術的社會價值,更拓展了財會領域跨學科研究的邊界,為探討技術進步與社會公平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實證參考。
南方科技大學曾曉亮教授提出“看、做、寫、想”四位一體的創新實踐框架。他強調,突破認知局限的關鍵在于打破思維阻礙,創造出各種新形式、新方法或新角度,強調優質學術靈感源于對新數據、新理論與新現象的深度融合,為青年學者提供創新研究范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