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通10月24日電 (唐娟 孫權)靛藍的深邃、茜紅的熱烈、藤黃的明媚……10月23日,第二批“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團走進南通海安,在國家藝術染整與現代扎染產品開發基地——江蘇華藝時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藝集團”),感受AI賦能非遺傳承,千年扎染煥發活力的新實踐。
扎染作為流傳千年的非遺,曾長期受制于“經驗依賴”。從染料配比的微妙平衡到染色力度的精準把控,每道工序都需老師傅憑借多年積累的“手感”言傳身教。近年來,隨著老匠人陸續退休,人才斷層問題日益凸顯,傳統扎染工藝的規模化發展遭遇瓶頸。
直面行業困境,華藝集團歷經3年研發攻關,成功推出國內首條非遺扎染智能機器人生產線,在保留手工扎結核心工藝的基礎上,創新性融合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等前沿技術,實現了非遺傳承從“經驗驅動”向“智能決策”的跨越。
輸入設定指令后,機械臂可精準點染色彩。孫權 攝在華藝集團的生產車間內,只見全自動流水線上,幾臺機械臂在輸入設定指令后,精準地在白色T恤上快速點染色彩。
“這條生產線包含人工智能注染打樣系統和全自動流水線,通過軟件互聯與視覺檢測技術,構建起全流程智能化生產體系。”華藝集團女裝品牌總監錢麗霞介紹,工人先將設計圖案分解為精準注染點輸入系統,機械臂便會按軌跡圖有序作業,一件三色T恤經三次往復注染即可成型,效果核驗后的數據可直接用于批量生產。
工人將設計圖案分解輸入人工智能注染打樣系統。孫權 攝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機械臂并非簡單的執行工具,而是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智能學徒”。通過先進的視覺識別系統,它們能精準捕捉工藝師的細微動作,技藝還原度高達95%,實現了從“機械執行”到“智能學習”的質的飛躍。2024年7月,該項目在2024中國時尚科技創新峰會上榮獲中國服裝行業科技進步重點推薦項目。
科技賦能帶來了顯著的產業變革。每條生產線上的“智能工匠”工作量堪比5名工人,可替代30%的扎染工序,將生產效率提升6倍;染料利用率從60%躍升至92%,正品率高達98%,同時大幅降低廢水排放,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綠色發展的雙贏。
“我們堅持‘智能注染+手工扎花’的模式,既通過機器人保證了顏色統一度和生產效率,又保留了手工工藝的個性化溫度。”錢麗霞表示,這一創新讓扎染作品更廣泛地走進大眾生活。
市場數據印證了非遺創新的活力。華藝集團企管中心總經理葛坤鋒透露,智能生產線于2024年初正式投產后,產品完成度保持在98%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增長22%,年產值已逾8億元。如今,國潮扎染工藝品不僅國內銷量屢創新高,更遠銷美國、日本等海外市場。
作為扎根海安的本土紡織企業,華藝集團還構建了“實驗室—工坊—市場”全鏈條賦能模式,使其成長為國內藝術染整細分市場的領軍企業。企業內部設立的華藝·南通扎染博物館,衣物、家居用品、裝飾品等各類扎染作品一一呈現,生動展現著扎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館內設置的互動體驗區,通過“非遺時尚魔屏”“扎染時空隧道”等數字化設施,結合靛藍扎染、彩色注染等手工體驗項目,讓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