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10月22日電 (何玲 劉震)10月22日,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在220千伏粵電石棧光伏匯集站成功完成基于衛星互聯網的廣域分布式測試技術試點應用。這是新疆電網首次在新能源場站對“衛星+地面Mesh網絡”協同架構進行實戰驗證,有效解決了偏遠地區電力測試通信覆蓋難、極端環境下數據傳輸不穩定等行業痛點,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廣域測試體系提供了可推廣的“新疆方案”。
國網新疆電科院專業人員在220千伏粵電石棧光伏匯集站進行技術試點測試。 唐毅軒 攝國網新疆電科院專業人員段玉介紹,新能源場站多分布在戈壁、沙漠、山地等偏遠區域,傳統通信手段難以滿足廣域分布式測試需求。以220千伏粵電石棧光伏匯集站為例,其周邊50公里內無穩定地面通信基站,年均遭遇8級以上風沙天氣超60天,通信條件極為惡劣。
為解決這些問題,國網新疆電力組建衛星互聯網技術攻堅團隊,研究基于衛星互聯網的靈活多跳通信網絡架構,構建“天地一體”通信體系。團隊融合衛星廣域覆蓋優勢與地面Mesh網絡局部靈活組網能力,成功研發背負式MESH自組網通信終端,實現衛星信號延伸覆蓋。
此次試點成功改變了新疆偏遠地區電力測試的傳統作業模式,實現技術瓶頸“攻堅破局”,推動新能源電網廣域測試體系進入“升級重構”新階段。后續,國網新疆電力將在哈密南湖風電場等新能源密集區域推廣應用該技術。據測算,技術推廣后,新疆電網廣域測試覆蓋率將從63%提升至98%,單次測試周期可從3天縮短至2小時內,預計每年減少棄風棄光損失超3.8億千瓦時,按0.25元/度電價計算,年均經濟效益可達9500萬元。
隨著“天地一體”監測系統的建成,新疆電網正式裝上了“太空千里眼”,為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安全穩定輸送提供有力保障。未來,國網新疆電力將聯合國內衛星通信企業深化星地協同技術研發,探索“低軌衛星+無人機中繼”立體通信模式,實現“終端特征提取—衛星粗判—地面精分析”三級處理流程,推動廣域測試從“事后分析”向“實時預警”轉變,助力電網數字化轉型邁上新臺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