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朔州10月22日電 題:保供與轉型并重 能源城市山西朔州的“綠色答卷”
作者 楊佩佩 武躍林
在國家“雙碳”目標引領下,傳統能源城市如何實現綠色轉身?作為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朔州正以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交出一份“保供與轉型并重”的答卷。
走進朔州一礦企的調度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礦區生產動態。這里已建成國內首臺無人值守大型露天礦用鉆機,實現了“鉆——爆——采——運——選——裝”全流程智能化作業。
該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靠人工,現在靠數據。智能化不僅減少了人力成本,更大幅提升了安全水平和開采效率。”
近年來,朔州通過產能核增和淘汰落后產能“雙管齊下”,釋放優質產能3580萬噸。全市已建成100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先后建成9處煤炭產品儲備基地,總儲備能力達775萬噸,位列山西第二。
同時,朔州通過推廣應用智能巡檢機器人、瓦斯智能監測預警系統等先進技術,提升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朔州市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我們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建立了完善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實現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的轉變,為能源保供和產業轉型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作為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朔州正以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交出一份“保供與轉型并重”的答卷。(資料圖片) 韓迎春 攝數據顯示,朔州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連續多年保持在較低水平。這一成績的背后,是朔州對安全生產的持續投入和創新實踐。每年組織開展應急演練200余場次,培訓從業人員1.5萬人次,切實提升一線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在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面,朔州以“煤電聯營、就近轉化”為方向,結合本地煤炭產品特點及煤矸石特性,建設一批低熱值煤(煤矸石)發電項目,探索出煤電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徑。
“過去讓人頭疼的固體廢棄物,現在成了寶貝,實現了固廢減量+民生保障的雙重效益。”一電廠負責人如是說。目前,朔州已基本形成“大容量、高參數、循環化”的煤電集群,推動全市傳統能源向清潔高效轉型。
朔州還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聚焦煤炭下游高端化、多元化利用,推動煤化工產業向精細化工、新材料領域躍升。長期以來,“三高體質”成為晉北煤難以氣化的短板,技術瓶頸一度將朔州的現代煤化工項目擋在門外。
其中,當地一能源企業的低階煤分質分級多聯產一期項目已進入試生產階段,該項目能夠將中低階煤中的油氣資源通過分質加工,轉化為輕質油、富氫煤氣等高附加值產品,有效推動低階煤資源的高值利用。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形成“煤——油——氣——炭”全鏈條循環體系,實現“產炭不排碳”零碳排放目標。
此外,踐行綠色發展是朔州推進能源轉型的另一重要路徑。在朔州平魯區一煤礦的采煤沉陷區治理項目現場,新開墾的梯田層層疊疊,種植的雜糧長勢喜人。
項目負責人算了一筆賬:通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建成高標準梯田,新增耕地800多畝,培育優質雜糧、果蔬種植基地,帶動周邊300余戶村民年均增收2萬元,將昔日“生態短板”打造成“幸福新農村樣板”,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