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其暢通程度直接關系國內大循環的效率與質量。
10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關于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落實情況匯報,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對暢通國內大循環、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基礎支撐作用。
2025年10月14日,在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桐嶼街道一家物流公司內,停著許多忙于裝卸貨物的車輛。圍繞“降本提質增效”的系統性部署,預示著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將進入加快推進的關鍵階段。
交通物流是推進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關鍵領域。會議強調要“深化貨物運輸結構調整”,直指當前物流成本的核心堵點。
雖然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郵政快遞網和世界級港口群,但長期以來,我國物流運輸結構以公路為主,成本高、能耗大、效率有待提升。推動“公轉鐵”“公轉水”,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成為破題的關鍵。
拿“公轉水”來說,近年來多地密集修建運河,疏通內河航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水運成本相對降低,通過提升水運比重可系統性降低物流總成本。
但這并非易事。多式聯運涉及公路、鐵路、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管理制度、規則標準不一,單據、載具、信息平臺難以互通,導致“聯不上”“暢不了”。
會議要求“加強多式聯運管理制度、規則標準協調銜接”,正是要打通其中梗阻,實現一次委托、一單到底、一箱到底,從根本上提升運輸鏈條的整體效率。
除了硬件設施的硬聯通,會議還重點部署數據的軟聯通。
“加快物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推進物流數據開放互聯” “推動人工智能等與物流深度融合”等工作任務相輔相成。
物流業產生海量數據,但長期以來存在“數據孤島”現象。推動數據開放互聯,意在打通港口、鐵路、機場、倉儲、制造商、電商平臺等各方數據,為全局優化提供可能。
而人工智能(AI)的深度介入,將讓物流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AI算法可以精準預測貨量、優化倉儲布局、規劃最佳路徑、動態調整庫存,甚至實現智能無人配送。
會議的部署表明,國家政策層面正積極推動物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智慧物流是推動物流業降本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
金融投資支持穩網絡、強主體也是會議的一大看點。
會議明確要求“加大物流倉儲設施等領域投資”,并“優化布局、完善功能”。這預示著國家將在冷鏈物流、應急物流、城鄉配送網絡、國家級物流樞紐等關鍵短板上持續投入,旨在構建一個供需適配、內外聯通、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化物流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特別關注到物流行業,尤其是大量小微企業面臨的短期融資難題。
“加大對物流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短期融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的提法極具針對性。物流企業通常運營資金需求大,抗風險能力弱。暢通其融資渠道,幫助其渡過短期經營困難,是穩定物流網絡微觀基礎、防止毛細血管堵塞的必要之舉,最終目標在于“推動物流主體做強做優做大”。
此番政策部署并非孤立舉措,而是一套瞄準系統性效能提升的組合拳。國家層面強力推動物流體系現代化,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是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體系整體競爭力夯實基礎。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