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10月17日,多部門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涉及財政收支、固定資產投資、稅收等方面。
靠前發力 國家重大戰略領域得到較好保障
財政部10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支出20.81萬億元,同比增長3.1%。財政支出靠前發力,民生、科技等國家重大戰略領域得到較好保障。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衛生健康、科學技術、節能環保、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等6項支出增幅均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金融機構注資特別國債等資金共支出4.21萬億元,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937億元
記者從國鐵集團獲悉,2025年前三季度,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937億元,同比增長5.8%。2025年以來,“八縱八橫”高鐵網一批新線開工,在建項目進度刷新;哈伊高鐵哈爾濱至鐵力段進入鋪軌階段;北京至唐山城際鐵路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新建杭州至衢州高鐵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前三季度,全國鐵路共投產新線968公里。
稅收數據顯示我國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最新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步伐加快,科研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2.3%,延續快速增長勢頭。全國技術合同交易金額同比增長19.4%,科技含量較高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1.5%。
感知中國活力·清潔能源領域新進展
10月17日,我國清潔能源領域多項數據公布。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累計發電量公布
三峽集團10月17日發布最新數據,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多年累計發電量突破4萬億千瓦時。其中,2025年前三季度,這條清潔能源走廊發電量達2351億千瓦時,能滿足全國普通居民約62天的用電量。這條清潔能源走廊由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和葛洲壩6座大型電站構成,跨越1800公里,年均發電量約3000億千瓦時。
長江宜昌段:岸電使用量突破6000萬千瓦時
在清潔能源應用領域,以岸電為代表的綠色航運技術正迎來廣闊前景。岸電指船舶靠港期間,接入陸地電網替代燃油發電的供電方式。截至目前,長江宜昌段岸電使用量已突破6000萬千瓦時,這一綠電規模相當于替代燃油約1.2萬噸。作為連接長江中上游的關鍵樞紐,宜昌已建成覆蓋71個碼頭的179臺(套)岸電設施,年均為超過6萬艘(次)船舶提供清潔能源。
“十四五”成績單:優化營商環境 民營經濟“愛拼會贏”
“十四五”期間,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在政策護航與創新驅動下,一個個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攻堅克難,保持“愛拼會贏”的精氣神,交出了一份規模與質量雙提升的亮眼成績單。
“十四五”規劃綱要用專門章節明確了“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和“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兩大任務。具體包括:健全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等。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國實有民營經濟組織1.85億戶,占經營主體總量的96.76%。其中,民營企業超5800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40%;1.27億個體工商戶,比“十三五”末增長約37%。
如今,民營經濟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固定資產投資和外貿進出口額;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和A股上市公司數量;創造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吸納80%以上的城鎮就業;集中了超過92%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民營企業正在商業航天等國家戰略上嶄露頭角。北京亦莊“火箭一條街”,聚集民營空天企業超140家,2025年以來,已實現火箭發射18次,搭載衛星150顆。
民營企業還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敢為人先。廣東、江蘇、浙江的數據顯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人研發等領域,民營企業數量占比均超90%。
一個個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奮力拼搏的同時,國家也不斷加強法治護航和政策保障。五年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迭代“瘦身”;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新增的減稅降費金額,占全國減稅降費總額超七成;“民營經濟31條”直擊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賬款被拖欠等“痛點”。
2025年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共26處使用“平等”“公平”“同等”的表述,首次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破壁壘、減負擔、激活力,民營經濟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