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向新力”到“向心力”!一線感知中國外貿外資活力
一年超1億部智能產品從這家中國企業銷往全球;由一家本土企業生產的服務機器人的行走里程可以繞地球1000圈;有外企在華20年實現業務增長超22倍……從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強勁“向新力”,到外商紛紛投資中國的強大“向心力”,中國正以開放創新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4%。上半年,新設外資企業同比增長4.1%。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外貿韌性彰顯,外資持續加碼。
一滴水,折射出中國經濟的汪洋大海。記者近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走進上海,深入一線工廠企業,觀察到中國經濟一路“向新”的勁頭、共生共榮的進取、海納百川的博大。
——向新:外貿企業提質升級 韌性突圍
從一塊手機主板,到滑蓋手機、翻蓋手機、智能手機,再到智能穿戴、AI服務器、汽車智駕裝備……走進華勤全球研發中心,琳瑯滿目的產品,承載著中國企業向“新”而行的歷程。
2005年,當小靈通走俏時,華勤便把目光投向新賽道——手機主板設計。憑借技術起家,公司成立當年便實現盈利。2024年,華勤生產2.3億部智能產品,超1億部產品銷往海外,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
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今天,華勤業務涵蓋了手機、電腦、汽車電子等智能產品從研發到制造的全鏈條,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營收占據半壁江山。
企業不斷迭代產品,適應市場突圍的訣竅在于——深耕創新。一年投入超50億元用于技術開發,如今華勤擁有研發技術人員超1.9萬名,研發方向又拓展至機器人等新產業。
這是我國外貿結構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過去依靠出口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如今,機電產品出口占比60%,智能家居、電動汽車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保持較高出口增速。
“中國外貿產業結構日益優化,科創含量逐步提高。”安永中國海外投資業務部全球稅務主管呂晨說,單一貿易型出海已無法滿足中企國際化發展需求,中國企業出海正從產品出海,走向供應鏈、技術和品牌的生態出海。
——向融:中國大市場協同發展 市場動能足
前三季度,我國出口高技術產品同比增長11.9%,對同期整體出口增長貢獻率超三成。其中,我國制造的工業機器人增長54.9%,不斷走俏國際市場。
機器人,是一個長鏈條、多領域、高協同的復雜產業生態。
走進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機器人能熟練制作爆米花,清潔機器人穿梭在模擬餐廳場景……這些由本土企業研發制造的服務型機器人,已走進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餐廳、酒店、醫院等場景。
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累計生產10萬臺服務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在全球范圍內持續運行,總行走里程超過400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000圈以上。
在海外市場,T8配送機器人進駐日本20個大型連鎖品牌,C40清潔機器人首次在歐洲展出就被訂完。
近期,擎朗智能發布全球首個針對服務行業的VLA模型,為具身服務機器人裝上了智能大腦。這意味著機器人不再只是按指令重復動作,而是能自主理解環境、做出決策。
從芯片,到零部件,再到各電子系統,機器人產業背后,是中國統一大市場所提供的廣闊應用場景、高效資源配置與完整產業鏈支撐。
“現在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在中國,而長三角擁有完善的機電產品供應鏈。”在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通指著一臺配送機器人說:“一臺機器人,背后是數十個產業鏈的協同,我們共生共榮,共同發展。”
從市場到產業,再到集群,產業協作、多元共生,牢牢吸引著全球投資者的目光。
施耐德電氣,世界500強企業,這家起源于歐洲的跨國企業,把中國作為最重要的供應鏈基地之一和四大研發基地之一。
在施耐德電氣上海普陀工廠,生產的接觸器、繼電器等產品源源不斷銷往全球,多種產品實現“中國原創,銷售全球”。
上海施耐德工業控制有限公司總經理冒飛飛認為,產業鏈協同升級帶來發展優勢,中國成為創新策源地。“我們進入了向全球進行人才輸出、產品輸出和技術輸出的全新發展階段。”
——向心:納百川之勢 引千帆競發
“中國不只是市場,更是生態!”采訪中,不少外資企業的心聲,道出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密碼。
“十四五”以來,上海年均新設外資企業超過5700家;上半年,全國新設外資企業3.3萬戶,同比增長4.1%。數字背后,是對“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的信心。
政策優化,讓外資企業愿意來、留得住。制度保障,讓外資企業在華興業暖心更安心。
世界知名工業軟件公司法國達索系統在華20年,業務增長超22倍。“政府不僅政策傳導快,更主動傾聽企業聲音,讓我們感受到‘速度’與‘溫度’。”達索系統大中華區創新業務管理總監索愛倫說。
“中國是非常成功的快速發展的經濟體,我們不能錯過這樣的機遇。”德碩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中野洋輔說,從最初的服務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到現在幫助更多中國企業全球出海,企業在華業務增長迅猛。
金融領域的開放同樣引人注目。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楊京說:“債券通、互換通……我們參與并見證了中國金融市場眾多里程碑式的開放。中國是渣打集團最為重要的戰略性市場之一,也是集團網絡收入的最大貢獻者。”
“我們要依托中國的發展而發展”“我們是中國開放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合作共贏才能贏得未來”——這不僅是中國企業與外資機構的共識,也是中國在高水平開放中向世界發出的堅定信號。
策劃:陳芳
記者:楊洋
統籌:謝良、王敏、苗夏陽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