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丹江口10月17日電(記者李季 任思雨 黎園 高可欣)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人筆下的杏花村讓人沉醉千年,而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習家店鎮的杏花村,也仿佛從詩中走來,將美景付諸現實。
近日,“行走江河看中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調研團走進杏花村,切身感受丹江口大柏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體驗“杏福鄉村”里的幸福生活。
杏花村一景。記者 李季 攝水土共治 筑牢“杏福”根基
丹江口市大柏河小流域位于丹江口市北部,丹江口水庫周邊,涉及習家店鎮的習家店村、杏花村、莊子溝村、李家灣村和小茯苓村5個行政村,小流域土地總面積5791.23公頃,流域內水系主要為大柏河。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大柏河小流域對荒地、坡地進行治理,通過實施坡改梯地、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設施,將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變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村集體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優化經營主體實施“土地流轉+合作社+農戶”模式,既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又能帶動農民增收,同時助力生態保護與產業可持續發展。
依托大柏河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果,杏花村大力發展杏子、獼猴桃、煙葉三大支柱產業,現有杏林4000余畝、獼猴桃1500畝、雪茄煙350畝,村集體經濟收入3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萬元。
走進杏花村,白墻黑瓦的民居錯落有致,道路兩旁的獼猴桃基地碩果累累,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一派祥和景象。
村民在“杏福小水井”淘菜。記者 李季 攝在村里,我們看到了一座“杏福小水井”,幾位村民正在有說有笑地一起洗菜,據習家店鎮黨委副書記李國璽介紹,以前,村里的群眾有喜歡到河道里淘菜洗衣的習慣,為避免污水、腐殖質污染河道里的水,村里專門打了這種小水井,淘菜的水在此沉淀,進到污水管網后被集中處置。“我們村里這樣的小水井共有4個,都是設在人群聚集的區域,最大程度上便民利民。”他說。
在污水管理方面,此前旱廁、牲畜散養等產生的污水都直排到河道里。2022年杏花村旱廁改水沖廁260多個,把農戶的生活污水全部納入到集中的污水管網,由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之后再排放,經過這幾年的治理,整村的污水實現了零直排。
李國璽還給記者指了指不遠處的“易腐垃圾漚肥池”,他介紹,村里學習推廣沙溝經驗,實行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模式,運用積分制管理,鼓勵農戶實行“二次四分法”。現已向農戶分發“灰、綠”兩色垃圾桶80個,配備保潔員4人、垃圾清運車2輛,村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達到80%。
水更清,環境更好,村民的笑容更多了。
杏花村的獼猴桃種植基地。記者 李季 攝產業生根 游子歸鄉繪新圖
在一家名為“杏之源”的家庭農場附近,采訪團見到了剛從獼猴桃地里出來,身上還沾著泥土的當地產業大戶袁靜。在采訪中我們得知,袁靜是土生土長本村人,大學畢業之后也出去闖蕩過,但家鄉的美麗和風土人情還是牽引著他,2015年,袁靜聽說武漢植物園種植獼猴桃,有基地有技術,上面的扶持也不少,他積極爭取機會,跟著邊學邊試,在家鄉種了差不多七八十畝的獼猴桃。
袁靜在自家的獼猴桃果園。記者 李季 攝此后,袁靜的種植之路越走越寬,成立了家庭農場,除了六種獼猴桃外,還種植了桃子,杏子等水果,一畝地收入可達上萬元。“我們不愁銷路,除了批發零售之外,還有采摘、電商,我自己也會直播帶貨。”提及對未來的期望,袁靜說,希望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也希望自己的電商經營更上一層樓。
詩中杏花村令人神往,行走于今日丹江口的杏花村,則讓人真切感受到了“幸福何處尋”的答案。這答案,寫在從“三跑地”變為“三保地”的層層梯田里,寫在清澈潺潺的大柏河水中,更寫在產業大戶袁靜和每一位村民洋溢著希望的笑臉上。一個充滿詩意的村落,正憑借著當代人的智慧與汗水,在中原大地上煥發出現實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