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呂少威)記者今天從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該局聚焦企業信用修復“多頭跑、材料繁、耗時長”等痛點,通過數智賦能構建“一網通辦、多場景覆蓋、政企協同、區域聯動”服務體系,推動信用修復進入“云服務”時代。今年以來,北京已有8萬余戶次經營主體通過“免申即享”等機制實現信用“無感修復”,材料齊全的輕微失信修復最快當日辦結,企業滿意度顯著提升。
指尖辦:信用修復駛入“云服務”快車道
作為北京市“高效辦成一件事”場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部門協同推進信用修復“一件事”。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將行政處罰公示信息、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三類高頻修復事項整合為“一張表單、一個入口”。通過打通部門數據壁壘,實現“一表申請、一口受理、全程網辦、聯動修復”,材料齊全的輕微失信修復最快當日辦結。
更便捷的是,移動端服務讓修復“觸手可及”。依托“京通”小程序打造的信用修復專區,企業通過微信、支付寶、百度APP搜索“京通”即可進入:不僅能一鍵查詢自身是否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名單,還可在線提交修復申請、實時跟蹤辦理進度,真正實現“零接觸、零跑腿、一次辦成”。
多場景覆蓋:差異化服務助企煥新發展
針對經營主體在電商經營、融資貸款等不同場景下的差異化需求,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推出多項創新機制,讓信用修復既有速度更有溫度。
“免申即享”實現“無感修復”。依托大數據監測,系統自動識別因未按時年報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但已補報的企業,觸發自動修復程序。2025年以來,該機制已惠及8萬余戶次經營主體。企業無需主動申請,系統即可完成信用修復,讓合規經營主體切實感受到“無感修復”的便利。
優化流程減材料提效率。在申請環節,除提交申請書、承諾書外,不再要求提供其他申請材料。審批環節對補報年報、變更經營場所、繳納罰款等履行義務情況,能夠通過市場監管領域系統平臺查詢或部門函詢確認的,不再需要當事人提供相關證明材料,也不再將整改報告書、修復培訓記錄等作為必須提供的材料。信用修復時限整體壓縮40%,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書同達”強化事前指導。市場監管部門在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時,同步發放《信用修復提示書》《信用合規建議書》,不僅明確告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渠道、修復流程及對融資貸款、招投標等場景的潛在影響,還提供“一對一”合規經營指導。該機制實施以來,企業從“被動等處罰”轉向“主動糾錯誤”,信用修復主動告知率和知曉率均達100%。
創新推出“信用修復+服務”模式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創新推出“信用修復+服務”模式,通過政企數據共享與跨區域協作,構建營商環境新高地。聯合四家試點平臺企業簽訂《信用監管數據開放試點合作備忘錄》,建立“政府引導、平臺賦能”共治模式。平臺企業將信用數據深度應用于資質核驗、信用分級管理,同時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政府部門通過數據互通精準識別風險企業,借助平臺觸達能力直達經營主體。累計提供數據輪詢比對93億條次,排查平臺內商戶7000余萬戶。“通過與平臺數據互通,我們不僅能更精準識別長期失信企業,還能通過平臺的彈窗提醒、消息推送等功能,讓信用修復政策‘找’到企業。”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未來,京津冀三地還將進一步統一修復標準,實現受理時限、申請材料、審查標準“三統一”。
從“多頭跑”到“指尖辦”,從“被動修復”到“主動服務”,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以數智化改革為抓手,持續優化信用修復服務,為企業發展注入“信用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