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王慶凱)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雞排哥”刷屏網絡,其一言一行時常登上熱搜。不可否認,“雞排哥”很真誠,并能以幽默的互動為不少顧客帶來“情緒價值”。但無論如何,火爆到如此程度,卻也再次暴露公共話語空間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從郭有才,到拉面哥;從鹵鵝哥,到雞排哥……短視頻平臺經常在某個時候橫空造一個“素人網紅”,但每一次“流量彩票”開獎,都伴隨著民眾關注焦點的被動轉移,更折射出稀缺輿論資源被平臺算法裹挾的隱憂。
好的輿論是社會共識的“粘合劑”,其稀缺性在于總量有限且影響力集中。然而,短視頻平臺卻能用流量算法輕松打造現象級“素人網紅”,長假前預熱、假期中引爆的套路屢試不爽。這種模式看似實現“多贏”——平臺收獲流量、網紅獲得名利、地方文旅能見度獲得短期飆升,但本質上是對輿論資源的粗暴透支。
當民眾的注意力被雞排哥的排隊盛況吸引時,景德鎮酒店供需失衡背后的城市服務短板、文旅規劃漏洞等更值得關注的公共問題,卻被淹沒在流量狂歡中。還需警惕的是,平臺正通過“造神”構建起新型的“算法權力”,將輿論資源的分配權牢牢攥在手中。從決定誰能被看見,到主導公眾討論的方向,平臺早已不是中性的信息工具和渠道,而是隱形的“輿論領主”。
在諸多案例中,地方政府為追求短期熱度,主動配合平臺打造網紅;傳統媒體則對網紅事件盲目跟風報道,不積極承擔媒體輿論引導、監督的責任。這種“流量至上”的邏輯,讓輿論資源偏離了服務公共利益的軌道,淪為平臺鞏固生態、收割利益的工具。
流量時代,不透明的算法既成為平臺分配流量變現的工具,也為平臺操縱輿論提供了便利條件。這種由資本驅動的流量分配,擠壓了真正值得關注的社會議題的空間。輿論場不應成為算法黑箱操控下的秀場,透明規則與公共利益必須置于流量之上。此前,中央網信辦啟動的“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更直接將“算法向上向善服務缺失”列為整治重點,要求平臺全面公示熱搜榜單算法原理,提升榜單透明度和可解釋性。
互聯網是公共議題討論的主陣地,輿論資源不該是平臺手中隨意變現的“籌碼”,而應是服務社會、保障公益的“基石”。要破解輿論資源被裹挾的困局,不能僅靠平臺的自我約束。一方面,監管部門需加快完善算法治理體系,健全算法機制機理審核,解決算法歧視、算法黑箱、算法霸權等倫理和法律問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摒棄“流量饑渴癥”,跳出“網紅依賴”的短視思維,將有限人力物力投入到基于文化內核的長期品牌建設。更重要的是,民眾需保持理性判斷,不被算法牽走注意力。如此,多方合力才能讓輿論資源真正流向關乎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議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