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10月13日電(記者 林艷華)日前,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做好2025年銀齡講學計劃有關實施工作的通知》明確,廣西2025—2026學年將招募1470名講學教師。這占全國總招募量近五分之一的規模,既折射出八桂大地鄉村教育的迫切需求,更彰顯銀齡力量在教育均衡發展中的獨特價值。
當一批批經驗豐富的退休教師重返講臺,他們能否成為破解廣西基層教育困境的“金鑰匙”?
銀齡講學計劃的深層價值,在于對優質教育資源的二次激活與精準配置。我國銀齡教師群體堪稱教育領域的“寶藏”,他們中不乏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和資深校長,擁有數十年積淀的教學技藝與育人智慧。銀齡講學計劃通過政策引導,讓這些寶貴資源從城市流向鄉村、從富余地區涌向薄弱區域,實現“余熱”與“剛需”精準對接。從全國實踐來看,該計劃實施以來累計招募2萬余名退休教師,有效填補中西部農村學校的師資缺口,這種“輸血式”支援已被證明是推動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徑。
對廣西而言,1470名銀齡教師的到來堪稱“及時雨”。作為集民族地區、鄉村地區于一體的西部省區,廣西基層教育長期面臨師資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水平參差等難題。在山區和民族縣學校,不僅音體美等“小學科”教師緊缺,語文、數學等主科老師也常因青年教師“留不住”而面臨斷層的困境。
銀齡教師的加入能直接充實教學一線,更能通過聽課評課、專題講座、師徒結對等方式開展“傳幫帶”,為當地培養“帶不走的教師隊伍”。正如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因銀齡教師支援實現副高級以上教師數翻倍,廣西鄉村學校也有望借助這股力量改善師資結構。
從社會意義來看,這項計劃搭建了“老有所為”與“教育提質”的雙贏橋梁。對退休教師而言,重返講臺讓他們得以延續教育理想,在奉獻中實現晚年價值。對社會而言,此舉不僅緩解“教師荒”,更傳遞尊師重教的正能量,形成“銀齡引領成長”的良好示范。尤其在廣西這樣的多民族聚居區,銀齡教師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有多元文化視野和人格魅力熏陶,對培養民族團結意識具有特殊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銀齡教師的價值發揮需要完善的保障機制托底。根據上述通知要求,講學教師年人均工作經費達2萬元,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受援縣需提供周轉宿舍并配備生活設施。這些保障措施為銀齡教師解決了后顧之憂,但廣西山區地形復雜、部分地區生活條件艱苦,還需在交通保障、醫療服務、心理關懷等方面細化舉措。同時,要建立“需求對接—崗前培訓—過程評估—后續激勵”的全鏈條管理機制,讓銀齡教師的教學經驗與鄉村學校的實際需求精準匹配,避免“水土不服”。
還要看到,銀齡講學計劃并非根治教育不均衡的“萬能藥”,而是階段性的重要支撐。1470名銀齡教師能緩解燃眉之急,但要實現廣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更需以此為契機完善師資培養體系,形成“銀齡輸血+本土造血”的長效機制。
從黔東南的陳立群校長到孝昌的張葆珺夫婦,銀齡教師們用行動證明教育經驗的珍貴價值。廣西1470個講學崗位的背后,是萬千鄉村學子對優質教育的期盼。當政策保障精準到位、資源配置高效順暢,這些帶著熱忱與智慧的銀齡教師定能在八桂大地播撒希望,為鄉村教育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完)